乡 xiāng 鄉;甲骨文
;金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甲骨文和金文像两个人相对吃食物形。小篆由甲文、金文变化而来。《甲骨文字典》:“像二人相向共食之形,为飨之初字。”“乡”的本义指“相聚宴饮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本义为“飨”取代。取“相聚宴饮”的“聚集”意,引申指一种居民组织,即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一乡。名词。《周礼·大司徒》:“五州为乡(一万二千五百户称为乡。州:二千五百户为一州)。”现指“县以下的行政区域”。如:他那儿可是模范乡啦。又指“城市外的区域”。如:城乡交流;他下乡去了。
②由“居民组织”引申泛指“家乡”、“邻里”、“地方”等。名词。杜甫《闻官军收河南河北》:“白日放歌须纵酒 (白天放声歌唱应当放开量饮酒),青春做伴好还乡 (明媚的春天正好伴随我返回家乡)。”柳宗元《捕蛇者说》:“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(比起我邻居来,就已经死在后边了)。”又:“自吾氏三世居是乡 (自从我们家三辈人居住在这地方)。”现指“自己生长的地方”或“祖籍”。如:故乡;还乡;同乡等。
③取“两个人相对吃食物”的“相对”、“聚集”意,引申为“向”、“将”。介词。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:“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 (防守黄河以西而秦国军队不敢向东进攻)。”《诗·小雅·庭燎》:“夜乡晨(夜将告终[快到]早晨),庭燎有辉(庭中大烛只剩烛烬和青烟缭绕)。”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