休 xiū 甲骨文
;金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甲骨文右边像一树,树的左下侧是人。连起来像人倚树休息。金文和小篆由甲骨文变化而来。《说文》:“休,息止也;从人依木。”“休”的本义为“休息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“休息”、“歇息”。动词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风雨暴至(风雨突然到来),休于树下(在树下休息躲避)。”现如:休假;休养。
②由“歇息”引申为“停止”。动词。《韩非子·内储说上》:“令下而人皆疾习射(命令下来后,人人都加紧练习射箭),日夜不休(白天晚上都不停止)。”现如:休学;休业;休会;争论不休。
③因“停止”含有“某事已经结束”意,由此引申为“完了”、“结束”。动词。李商隐《马嵬》:“他生未卜此生休(来生怎么样还不可知,今生他们夫妻的关系却是已经完了)。”《水浒全传》第五十一回:“若孩儿有些好歹,老身性命也便休了。”
④由“停止”又引申为“休弃” (封建社会丈夫凭借夫权离弃妻子)。动词。佚名《渔樵记·楔子》:“你休了媳妇儿,兄弟,你如今可往那里去?”
⑤由“休弃”引申为“不要”。副词。杜甫《岁晏行》:“楚人重鱼不重鸟(生长在楚地的人,喜欢吃鱼而不喜欢吃禽兽的肉),汝休枉杀南飞鸿(你们不要白白地杀伤南飞的鸿雁)。”现如:休想;休要这样性急。
⑥因“休息”含有“不工作”意,由此引申为“退休”、“不再做官”。动词。杜甫《旅夜书怀》:“官应老病休(年老有病,应不再做官)。”现如:退休。
⑦由“休息”又引申为“休假”。名词。王勃《滕王阁序》:“十旬休假(用十日一天的休假来宴客),胜友如云(高贵的朋友很多)。”
⑧因人在树阴下歇息,有舒适的感觉,所以又引申为“善”、“美好”。形容词。《左传·宣公三年》:“德之休明 (德行美好昭著),虽小(虽然小),重也(却很重要)。”
⑨由“美”、“善”引申为“吉祥”、“喜庆”。形容词。《战国策·魏策》:“此三子者(这三个人),皆布衣之士也(都是平民中有才识的人),怀怒未发(怀着愤怒没有发作出来),休祲降于天(吉祥灾祸的征兆从天上降下来),与臣而将四矣(现在,专诸、聂政、要离同我一起将要成为四个人了)。”《晋书·冯跋载记》:“思与兄弟 (想到哥哥弟弟),同兹休戚(同此喜庆和悲哀)。”
⑩由“喜庆”引申为“喜悦”、“欢乐”。形容词。《国语·周下》:“为晋休戚(晋悼公因晋国喜乐而喜乐,因晋国忧虑而忧虑),不背本也 (这是不忘记自己的祖国啊)。”《诗·小雅·菁菁者莪》:“既见君子(既已看见诸君子),我心则休(我的心里真欢喜)。”现如:休戚相关;休戚与共。
⑪因人经过充分休息后,精神显得特别饱满、旺盛,所以引申为“盛壮”。形容词。《诗·周颂·载见》:“鞗革有鸧(辔首饰金晃晃。《笺》:‘鞗革,辔首也。’鸧: qiāng,金饰貌。),休有烈光(旗铃壮盛闪闪亮)。”
⑫虚化作语气词。用子句末,相当于“罢”、“了”。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