铸 zhù 鑄;甲骨文
;金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甲骨文上部中间是一个倒立着向下倾倒东西的器皿,两边是两只手,下部是一个模子形。合起来,表示两只手捧着器皿向模子里铸注铁水。李孝定《甲骨文字集释》:“上从两手持倒皿,中销金之液,两手持而倾之范中也。下从皿,则范也。中从火,象所销之金,或从丫,亦象金液。”金文省掉了两只手。小篆变成左“金”右“壽”的形声字。《说文》:“铸,销金也。从金,寿声。”“铸”的本义是“铸造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铸造。熔金属或以液态非金属材料入模冷凝成器。动词。《左传·昭公六年》:“三月,郑人铸刑书(三月,郑国把刑法铸造在鼎上)。”《国语·齐语》:“美金以铸剑戟(质量上乘的金属用来铸造剑戟之类的兵器),试诸狗马(在狗马身上试它的锋利)。”现如:铸铁;铸钢;铸塑法。
②由“铸造”引申为“造就”、“培养”。动词。《法言·学行》:“或曰(有人问):‘人可铸与(人可以造就吗)?”曰(回答说):“孔子铸颜渊矣(孔子就把他的学生颜渊造就出来了)。’”现引申为“造”。如:铸成大错。
③由“铸造”又引申为“熔炼”(词句)。动词。《文心雕龙·辨骚》:“虽取熔经意(虽然熔化经书的含意),亦自铸伟辞(也独自熔炼出卓越的辞采)。”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