豸 zhì 甲骨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甲骨文上部是头,头上的口张开露出了两颗利齿,头下身上长,下部有腿有尾,像一猫类动物。小篆由金文演变而来。《说文》:“豸,兽长脊,行脊脊然,欲有所司杀形。”宋育仁《部首笺正》:“今观猫之捕鼠,蛇之螫人,皆先曲体,然后舒脊直向前,即豸豸之义也。猛兽未有不杀物者,杀物之状,未有不伸脊脊然者,故象其形,制为豸字,而猛兽字皆从之。”“豸”的本义指“猫类动物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猫类动物,长脊兽。名词。《说文·豸部》:“豸,兽长脊。”
②由“长脊兽”引申指“无脚的虫”,如蚯蚓之类。名词。《汉书·五行志中之上》:“虫豸之类谓之孽(有脚虫和无脚虫,这类虫子叫做孽)。”现发展为双音词:虫豸 (虫子)。
③由“长脊兽”又引申指古代传说中的神兽“獬豸”。
④借为“制止”。动词。《左传·宣公十七年》:“使郤子逞其志(让邵子能够满足他的心愿),庶有豸乎(祸乱庶几乎可以制止)。”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