牲 shēng 甲骨文
;金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甲骨文左边是一正视的羊头形,上部是一对下弯的羊角,中间是眼睛,下部的箭头指羊嘴,整个用以表示全羊;右边是“生”,下部的一条横线表示地面,地面上长出一株草(或树苗),用以表示生长;这里表声。金文把左边的“羊”换成了“牛”。在甲骨文中,羊的两角向下弯,牛的两角向上弯。小篆由金文演变而来。《说文》:“牲,牛完全。从牛,生声。”“牲”的本义指“供祭祀用的全羊或全牛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供祭祀用的全羊或全牛。在古代,供祭祀用的全羊或全牛叫“牲”;纯色牛或纯色羊叫“牺”。名词。《左传·僖公三十一年》:“礼不卜常祀(按照礼,不占卜常规的祭祀),而卜其牲日(而只是占卜使用的牺牲和日期)。”
②由“供祭祀用的全羊或全牛”引申泛指“供祭祀及食用的家畜”,包括牛、羊、豕、马、犬、鸡等。名词。《诗·大雅·云汉》:“靡神不举(无一神前不去祭),靡爱斯牲(并未爱惜那祭牲)。”现如:牲口。
③由“食用家畜”引申指“野生动物”。名词。《左传·昭公二十五年》:“是故为礼以奉之(因此,制作了礼用来使它有所遵循),为六畜、五牲、三牺(制定了用马、牛、羊、豕、犬、鸡六畜,麋、鹿、麏、狼、兔五牲和纯色牛、羊、豕三牺),以奉五味(以使五味有所遵循)。”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