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 huáng 甲骨文
;金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甲骨文像一佩带佩玉的正视人形。金文繁化了。小篆由金文演变而来。郭沫若《金文丛考》:“黄即佩玉……后假为黄白字,卒至假借义行而本义废。”“黄”的本义是“佩玉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本义消亡。引申为“美好”。形容词。《诗·大雅·生民》:“茀厥丰草(拔去那些串根草),种之黄茂(种上良种十分好)。”
②由“佩玉”引申指“黄玉”。名词。《诗·齐风·著》:“充耳以黄乎耳(帽挂黄玉入我目),尚之以琼英乎耳(还挂漂亮美红玉)!”
③由“黄玉”引申指“黄金”。名词。《史记·平准书》:“虞夏之币(虞舜和夏朝的货币),金为三品(金分为三等),或黄,或白,或赤(黄金,白银,赤铜)。”《古今小说·张舜美灯宵得丽女》:“老尼遂取出黄白一包付生(老尼于是取出黄金白银一包交给张生)。”
④由“黄玉”又引申指“黄色”。名词或形容词。《易·坤》:“夫玄黄者(青色和黄色),天地之杂也(是天地相互错杂的颜色),天玄而地黄(天是青色,地是黄色)。”《墨子·所染》:“染于苍则苍(洁白的丝染在青色染水里就成青色),染于黄则黄(染在黄色染水里就成黄色)。”现如:黄旗;黄底白字。
⑤由“黄色”引申为“变黄”。动词。①指枯萎。《诗·小雅·何草不黄》:“何草不黄(哪种草儿不枯黄)?何日不行(哪些日子不奔忙)?”《礼记·月令》:是月也(这个月),草木黄落(草枯萎,树叶落),乃伐薪为炭(于是砍伐柴木烧炭)。”②指成熟。韦应物《答郑骑曹重九日求橘》:“怜君卧病思新橘(怜惜先生卧病想吃新橘),试摘犹酸亦未黄(摘下尝尝还是酸的,没有成熟)。”
⑥由“枯萎”引申指“事情失败或计划不能照预想实现”。动词。《红楼梦》第八十回:“薛蟠听了这话,又怕闹黄(破)了宝蟾之事,忙又赶来骂秋菱。”李劼人《大波》第三部第三章:“今天这场牌,恐怕要黄(落空)。”现如:这件事黄不了;他那门亲事黄了。
⑦由“黄色”又引申指“黄色带赤的马”。名词。《诗·鲁颂·》:“有骊有黄(有纯黑骊有黄骍马),以车彭彭(肥健就把祀车驾)。”
⑧由“黄色”又引申指“黄犬”。名词。苏轼《江城子·密州出猎》:“左牵黄(左手牵着黄犬),右擎苍(右手举起苍鹰)。”
⑨由“黄色”又引申指“黄河”。名词。储方庆《治河议》:“此自淮、黄交会之初(这自从从淮河、黄河交会的时候开始),祸端已伏(已埋下了溃决的祸患)。”现如:治黄;黄泛区。
⑩由“黄色”又引申指“黄谷”。名词。《元典章·户部·仓库》:“即目正是青黄不接之际(眼下正是青苗、黄谷不能相接的时候),各处物斛湧贵(各处粮食暴涨价高)。”现如:青黄不接。
⑪因小儿的头发是黄色的,所以由“黄色”又引申指“婴儿”或“三岁以下的幼儿”。名词。《新唐书·食货志一》:“居民始生为黄(人初生下来的婴儿叫黄)。”《通志·食货略一》:“男女三岁以下为黄(男女三岁以下叫黄)。”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