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 bù 甲骨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甲骨文上部的“
”像花的子房,下部的“
”像花心下垂的样子。连起来表示花的“萼足”。小篆由甲骨文演变而来。高鸿缙《中国字例》:“不,原意为鄂足,象形字,名词。后借用为否定副词,日久为借意所专。”“不”的本义是“萼足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本义“萼足”为“柎”取代。借作“无”、“没有”。动词。带名词宾语。《商君书·开塞》:“有法不胜其乱(有了法度却克服不了纷乱),与不法同(就和没有法度一样)。”
②虚化作副词、连词、助词。相当于“不是”、“不会”、“不要”、“不论”; “不是……就是”等,或不译。现作副词表否定的,如:不吃;不去;不信;不对;不简单。用于同一名词或形容词中间,表示不管、不论、不介意的,如:人不人,鬼不鬼;父不父,子不子;美不美,家乡水;亲不亲,故乡人。用在动词后,表示不定效果、不可能的,如:拿不动;装不下;吃不了;办不到;说不明白;跑不很远。与“就”搭用作连词的,如:他休息时不是看书,就是看报。用作助词加强语气的,如:好不吓人!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