辱 rǔ 甲骨文
;金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甲骨文和金文上面是“辰”,即“蜃”的本字。古时无金铁,用蜃的贝壳作耕耘农具;下部是“止”(脚)或“又”(手)。合起来,表示用蜃贝和脚、手进行耕耨。小篆由金文演变而来。杨树达《积微居小学述林》:“辱字从辰从寸,寸谓手,葢上古之世,尚无金铁,故手持摩锐之辱以芸除秽草,所谓耨也。”“辱”的本义是“耨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本义消亡。借作“耻辱”。形容词。《左传·襄公十八年》:“子殿国师(您作为国家军队的殿后),齐之辱也(这是齐国的耻辱)。”现如:羞辱;奇耻大辱。
②由“耻辱”引申为“侮辱”。动词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西丧地于秦七百里(在西边作战败给秦国丧失土地七百里);南辱于楚(在南方又受到楚国的侮辱)。”现如:中国人民不可辱。
④由“侮辱”引申为“玷污”、“辜负”。动词。《论语·子路》:“使于四方(出使外国),不辱君命(不辜负国君的使命),可谓士矣(可以叫做士了)。”《史记·蒙恬列传》:“自知必死而守义者(但是我知道,我应该守义而死),不敢辱先人之教(我之所以要这样,完全在于不敢玷污先人的教诲)。”
⑤由“玷污”引申为“污浊”。形容词。《老子》第四十一章:“大白若辱(最洁白的东西,好像污浊)。大方无隅(最方正的东西,好像没有棱角);大器晚成(最贵重的东西,总是最后完成)。”
⑥由“侮辱”又引申为“委屈”、“埋没”。动词。《左传·襄公三十年》:“使吾子辱在泥涂久矣(让您屈居卑下已经很久了),武之罪也(这是武的罪过)。”韩愈《马说》:“故虽有名马(因此,虽然有名马),祗辱于奴隶人之手(只是埋没在那些不会相马而又做人奴隶的饲马人手里),骈死于槽之间(跟普通的马同死在马厩里面)。”
⑦由“耻辱”又引申作谦辞。“承蒙”。《左传·僖公四年》:“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(君王惠临敝国求福),辱收寡君(承蒙君王安抚寡君),寡君之愿也(这正是寡君的愿望)。”旧如:辱承;辱蒙;辱临;辱赐。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