雉 zhì 甲骨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甲骨文左边是“矢”,指箭;右边是鸟形,即“隹”。合起来,表示箭射的飞禽是雉鸟。小篆由甲骨文演变而来。《说文》:“雉,有十四种:卢诸雉、乔雉、雉、𫜁雉、秩雉、海雉、翟山雉、翰雉、单雉,伊洛而南曰晕,江淮而南曰摇,南方曰𢏚,东方曰甾,北方曰稀,西方曰蹲。从隹,矢声。”“雉”的本义指“鸟名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鸟名。俗称野鸡、山鸡。名词。《诗·王风·兔爰》:“有兔爰爰(兔子挣脱罗网),雉离于罗(野鸡却遭网罗)。”《庄子·养生主》:“泽雉十步一啄(沼泽边的野鸡,走上十步才能啄到一口食物),百步一饮(走上百步才能喝到一口水),不蕲畜乎樊中(可是它丝毫也不会祈求畜养在笼子里)。”
②借指“城墙”。名词。白居易《游湓水》:“城雉映水见(城墙倒映呈现在水中),隐隐如蜃楼(看上去隐隐约约的,好似美丽的蜃楼)。”
③由“城墙”引申指“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”。量词。长三丈,高一丈为一雉。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:“都城过百雉(凡属都邑,城垣的周围超过三百丈),国之害也(就是国家的祸害)。”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