衷 zhōng 金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金文上下是“衣”;中间是“中”,有“内”意,兼表声。合起来指内衣。小篆由金文演变而来。《说文》:“衷,里亵衣。从衣,中声。”“衷”的本义指“内衣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内衣。名词。段玉裁《说文解字注·衣部》:“亵衣有在外者,衷则在内者也。”
②由“内衣”引申为“穿在里面”。动词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七年》:“辛巳(初五日),将盟于宋西门之外(准备在宋国西门外边结盟),楚人衷甲(楚国人在外衣里边穿上皮甲)。”
③由“穿在里面”的“里面”引申指“内心”。名词。《左传·僖公二十八年》:“今天祐其衷(现在天意保祐我国),使皆降心以相从也(让大家放弃成见而互相听从)。”现如:苦衷;衷心拥护;由衷之言;言不由衷。
④由“内心”引申为“正”、“正中”。形容词。《左传·襄公十八年》:“晋州绰及之(晋国的州殖赶上来),射殖绰中肩(用箭射殖绰,射中肩膀),两矢夹脰(两支箭夹着脖子),曰(州殖说):‘止(停下别跑),将为三军获(你还可以被三军俘获)。不止(不停),将取其衷(我将会再往你正中射一箭)。’”
⑤由“正”引申为“正直”、“正派”。形容词。《左传·昭公六年》:“叔向曰(叔向说):‘楚辟(楚国不正派),我衷(我们正派)。若何效辟(为什么去学不正派)?’”《国语·周语上》:“国之将兴(国家将要兴盛),其君齐明、衷正、精洁、惠和(国君天赋聪明,行事正直无私,祀神精诚洁净,治民仁爱宽和)。”
⑥由“正直”引申为“诚恳”。形容词。《荀子·成相》:“欲对衷(想讲诚恳话),言不从(说话无人听),恐为子胥身离凶(怕成子胥身受害)。”
⑦由“诚恳”引申为“善”。形容词。《书·皋陶谟》:“天秩有礼(上天规定了人的尊卑等级),自我五礼有庸哉(推行天子、诸侯、卿、大夫、士和庶人这五种礼制,要经常啊)! 同寅协恭和衷哉(君臣之间要同敬、同恭、和善相处啊)!”
⑧由“正”又引申为“恰当”、“适当”。读作zhòng。形容词。《左传·僖公二十四年》:“服之不衷(衣服不合适),身之灾也(这是身体的灾祸)。”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