绝 jué 絶;甲骨文
;金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甲骨文丝束中两小横,表示丝束从此被断。金文像丝被刀割断的样子。小篆变成左边是“丝”(糸),右边上部是“刀”,下部是“P”,即“人”。合起来,指人用刀断丝。《说文》:“绝,断丝也。从糸、从刀、从P。”“绝”的本义是“割断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割断、切断。动词。《韩非子·内储说上》:“临战而使人绝头刳腹而无顾心者(面对战争能使人们断头剖腹而没有反顾之心),赏在兵也(是因为奖赏存在于作战之中)。”《战国策·楚策四》:“今楚国虽小(如今楚国虽然小了),绝长续短(截长补短),犹以数千里(方圆还有几千里),岂特百里哉(难道只是百里吗)?”
②由“割断”引申为“断”、“断绝”。动词。《战国策·燕策三》:“秦王惊(秦王大惊),自引而起(自己跳了起来),绝袖(扯断了衣袖)。”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三十日不还(如果三十天不回来),则请立太子为王(就请让我立太子当赵王),以绝秦望(以断绝秦国要挟的念头)。”现如:络绎不绝。
③由“断绝”引申为“隔绝”、“阻绝”。动词。《史记·卫将军骠骑列传》:“因前使绝国有功(因前奉使到交通阻绝的大夏国有功),封骞博望侯(张骞受封为博望侯)。”陶潜《桃花源记》:“自云先世避秦朝时乱(他们说自己是先代因逃避秦朝时期的大乱),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(带领着妻儿、乡亲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处所)。”
④由“阻绝”引申为“险恶”。形容词。《尉缭子·天官》:“背水阵为绝地(背靠着水布阵就是把部队置于险恶的境地),向阪阵为废军(面向山坡布阵就是把部队置于无用之地)。”《孙子·九变》:“绝地无留(在险恶的境地不可滞留)。”
⑤由“断绝”又引申为“停止”、“消失”。动词。《吕氏春秋·权勋》:“子反之为人也嗜酒(子反特别爱喝酒),甘而不能绝于口(喝起来就不能停口),以醉(因而醉了)。”林嗣环《口技》:“忽然抚尺一下(突然醒木拍了一下),群响毕绝(各种响声全都消失)。”
⑥由“断绝”又引申为“竭”、“尽”。动词。《墨子·公输》:“虽杀臣(即使杀了我),不能绝也(但守御的人是杀不尽的)。”《淮南子·本经》:“江、河、三川(浩荡的长江、黄河和泾水、渭水、汧水),绝而不流(也干涸断流)。”现作“尽”。如:气绝;绝命;法子都想绝了。
⑦由“断绝”又引申为“抛弃”。动词。《老子》第十九章:“绝圣弃智(抛弃聪明,丢掉智慧),百利百倍(人民将获利百倍)。”
⑧由“断绝”又引申为“灭”。动词。《书·甘誓》:“有扈氏威侮五行(有扈氏轻慢洪范这一大法),怠弃三正(废弃正德、利用、厚生三大政事),天用剿绝其命(上天要剿灭他的国运),今予惟恭行天之罚(现在我们只有奉行上天对他的惩罚)。”
⑨由“断绝”又引申为“才技特异”、“高超”。形容词。薛福成《观巴黎油画记》:“译者称西人绝技(译者称道法国人高超的技艺),尤莫逾油画(尤其没有人超过油画)。”《官场现形记·序》:“见者拍案叫绝(见到的人都拍着桌子喊‘高超!’)。”现如:绝技;绝活。
⑩因横渡江河好比截断河面水流,所以由“切断”又引申为“横渡”、“穿过”。动词。《荀子·劝学》:“假舟楫者(借助舟楫出游的人),非能水也(并不是由于会泅水),而绝江河(但能横渡江河)。”《吕氏春秋·悔过》:“今行数千里(现在要行军数千里),又绝诸侯之地以袭国(又要穿过其他诸侯国去袭击他国),臣不知其可也(我想不出有什么可以的理由)。”
⑪由“切断”又引申指诗体名,“绝句”。也称“截句”,“断句”。律诗通常有八句,而绝句只有四句,是截取律诗的一半而成。名词。《红楼梦》第七十五回:“他也索纸笔来,立就一绝(绝句),呈与贾政。”现如:五绝;七绝。
⑫虚化作副词。相当于“极”、“一定”。现如:绝妙;绝早;绝对;他绝不再来了。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