乍 zhà 甲骨文
;金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甲骨文像古代上衣的衣领形,用以表示制作。金文和小篆由甲骨文演变而来。《甲骨文字典》:“甲骨文乍为作之本字。”“乍”本义为“作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本义后为“作”取代。引申为“始”、“刚”。副词。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:“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(现在有人刚看到小孩快要掉井里),则必有怵惕恻隐之心(那他一定会马上产生恐惧、警惕和同情之心)。”现如:新来乍到。
②由“刚”引申为“正”、“恰”。副词。欧阳修《玉楼春》词:“腰柔乍怯人相近(腰肢柔嫩正怕别人亲近),眉小未知春有恨 (娥眉细小不知春天嫉恨)。”张翥《真珠帘》词:“凉透小帘栊(凉风透进小帘栊),乍夜长迟睡(正是夜长晚睡的时候)。”
③由“刚”又引申为“忽”、“一会儿”。副词。《史记·傅靳蒯成列传》:“军乍利乍不利(部队战事忽利忽不利),终无离上心(一直没有背离皇上的思想)。”曹植《洛神赋》:“乍阴乍阳(一会儿阴,一会儿阳)。”
④由“一会儿”引申为“暂时”。副词。孔稚圭《北山移文》:“乍回迹以心染(暂时躲避踪迹,隐居起来,但还是不能忘俗,想做官),或先贞而后黩(或者先是洁身自好,到后来却是同流合污)。”
⑤由“一会儿”又引申为“突然”。副词。杜牧《阿房宫赋》:“雷霆乍惊(突然吃惊地听到雷霆轰鸣),宫车过也(却原来是宫车经过的声响)。”
⑥借作“因害怕而颤动”。动词。《盆儿鬼》剧四:“直被你唬得人心慌胆乍(直被吓唬得我心慌胆颤)。”
⑦由“因害怕而颤动”又引申为“耸”、“竖”。动词。《留鞋记》剧三:“唬的我兢兢战战寒毛乍(吓得我兢兢战战寒毛竖)。”
⑧借作“壮”、“大”。形容词。《儿女英雄传》第十一回:“内中又有几个乍(大) 着胆子,闯将进去。”
⑨借作“怎”、“哪”。《西游记》第三十三回:“乍(怎)想到了此处,遭逢魔障,又被他遣山压了。”
⑩虚化为连词。相当于“或者”、“宁可”。现如:乍卷乍舒;乍轻乍重。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