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:

 

形义

丘 qiū 甲骨文;金文;小篆

【字形及本义】

甲骨文四方高,中间低,像起伏的丘陵。《文字源流浅说》:“像两丘突兀形。”从金文和篆文看,已不象形。《说文》:“丘,土之高也,非人所为也。”与甲骨文表示的象形意思是相符的。所以“丘”的本义指“小土山”。

【字义演释】

①小土山。名词。《商君书·徕民》:“秦国四竟以内 (秦国四境之内。竟:同‘境’),陵孤丘隰(岭坡土山和洼湿的土地),不起十年征(十年不收赋税)。”柳宗元《钴鉧罈西小丘记》:“梁之有丘焉(山梁之上有小土山),生竹树(生长着竹丛树木)。”现如:土丘;丘陵地带。

②由“土山”引申指“坟墓”。名词。扬雄《方言》第十三:“冢大者谓之丘(坟墓大的叫做丘)。”司马迁《报任安书》:“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(还有什么脸面再到父母的坟墓上去啊)。”

③由“土山”又引申指“废墟”。名词。《楚辞·九章·哀郢》:“曾不知夏之为丘兮(连高大的房屋变作废墟都不知道啊),孰两东门之可芜(为什么郢都的两个东门可以荒芜呢)?”

④由“土山”引申为“大”。形容词。《汉书·楚元王传》:“高祖微时(汉高祖刘邦贫贱的时候),时时与宾客过其丘嫂食(常常和宾客到他大嫂处吃饭)。”

⑤由“大”引申为“空”。形容词。《汉书·息夫躬传》:“躬归国 (息夫躬回国),未有宅第(没有宅第),寄居丘亭(寄居于空亭)。”

⑥因小土山是聚积泥土形成的,因而“丘”又引申为“聚”。动词。《左传·昭公十二年》:“是能读《三坟》《五典》《八索》《九丘》 (这个人能读《三坟》《五典》《八索》《九丘》)”。孔颖达说:“丘,聚也。言九州所有,土地所生,风气所宜,皆聚此书也。”

⑦由“聚”引申为“居住的地方”。名词。杜甫《后出塞》:“战伐有功业(征战讨伐建有功勋业绩),焉能守旧丘(怎么能够老守着原来居住的地方呢)?”

⑧因小土山是一座一座的,所以又引申作古代“划分田地、区域的单位”。名词。《周礼·地官·小司徒》:“九夫为井(九夫为一井),四井为邑(四井为一邑),四邑为丘(四邑为一丘)。”

⑨由“划分田地、区域的单位”又引申作量词。“块”。指用田塍隔开的水田。《梦溪笔谈·药议》:“一丘之禾(同一块田里的禾苗),则后种者晚实(后栽的就后结实)。”
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
随便看

 

汉字字形字义大全集共收录1228个汉字字形字义解释词条,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,是语文学习的好帮手。

 

Copyright © 2004-2024 Newdu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更新时间:2025/4/20 7:44: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