黎 lí 甲骨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甲骨文左边是“黍”,其子实煮熟后有黏性,这里指黍米作的糊,用以黏鞋子;右边是“刀”,为黏糊工具。合起来,表示黍米糊。小篆由甲骨文演变而来。《说文》:“黍,履黏也。从黏,𥝢省声。 𥝢,古文利。作履黏以黍米。”“黎”的本义是“黍米糊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黍米糊。名词。罗愿《尔雅翼·释草一》:“古人作履,黏以黍米,谓之黎。”
②由“黍米糊”引申为“众”、“众多”。形容词。《书·皋陶谟》:“至于海隅苍生(至于海内的众民),万邦黎献(各国的众贤),共惟臣(都是您的臣子),惟帝时举(您要善于举用他们)。”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七十者衣帛食肉(七十岁的老人穿上了丝棉袄,吃上了肉食),黎民不饥不寒(庶民百姓没有饥饿,没有寒冷),然而不王者(做到这样但还不能实行仁政的人),未之有也(是绝不可能的)。”现如:黎民;黎庶。
③由“众多”引申特指“黎民”。名词。《捻军盟主张乐行怖告》:“是以大起义师(因此,大兴义师),救我残黎(拯救我残存的黎民),除奸诛暴(铲除奸恶,诛灭强暴),以减公忿(以消除众恨)。”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