忌 jì 金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金文上部是“已”,表声;下部是“心”,这里表示心里憎恶。小篆与金文相似。《说文》:“忌,憎恶也。从心,已声。”“忌”的本义是“憎恶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憎恶、怨恨。动词。《诗·大雅·瞻卬》:“舍尔介狄(放过你的那坏蛋),维予胥忌(对我反而相怨恨)。”
②由“怨恨”引申为“嫉妒”。动词。《荀子·致士》:“隐忌雍蔽之人(对嫉妒、阻塞能人的人),君子不近(君子不接近)。”现如:猜忌;忌才;忌能。
③由“嫉妒”引申为“顾忌”、“畏惧”。动词。《左传·昭公六年》:“民知有辟(百姓知道有法律),则不忌于上(就对上面不畏惧)。”白居易《采诗官》:“贪吏害民无所忌(贪官祸害百姓没有什么顾忌),奸臣蒙君无所畏(奸臣蒙蔽君主没有什么畏惧)。”现如:肆无忌惮。
④由“顾忌”引申为“禁忌”、“忌讳”。动词。《易·夬》:“君子以施录及下(君子看到这个卦象就要把俸禄给予下面),居德则忌(忌讳以德自居)。”现如:忌口;忌酒;忌食生冷。
⑤由“禁忌”引申为“所禁忌的事情”。名词。《淮南子·天文》:“虹霓彗星者(彩虹和彗星),天之所忌也(是上天所禁忌的事情)。”
⑥由“禁忌”又引申特指“忌日”。名词。旧俗以父母或祖先死亡的日子为忌日;又称已死父母的生日为生忌。也指行事不吉利的日子。
⑦虚化作语气词。用在句末,起调整音节的作用。《诗·郑风·大叔于田》:“叔善射忌(射猎叔是神箭手)! 又良御忌(驾车御马叔为首)。”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