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 cí 金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金文上部“
”是“兹”,表声;下部是“心”,这里指慈爱之心。小篆由金文演变而来。《说文》:“慈,爱也。从心,兹声。”“慈”的本义是“慈爱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慈爱。动词。《庄子·盗跖》:“尧不慈(唐尧不慈爱),舜不孝(虞顺不孝顺),禹偏枯(大禹半身不遂)。”《史记·周本纪》:“则古公,公季之法(效法古公,公季的成规),笃仁(笃行仁政),敬老(尊敬长老),慈少(慈爱幼少)。”现如:仁慈。
②由“慈爱”引申为“对父母孝敬奉养”。动词。《庄子·渔父》:“其用于人理也(将上述道理用于人伦关系),事亲则慈孝(侍奉双亲就会孝敬奉养),事君则忠贞(辅助国君就会忠贞不渝)。”
③由“慈爱”又引申称“母亲”。名词。《聊斋志异·小谢》:“吾将速归(我要赶快回去),用慰严慈(以此来安慰父母)。”旧如:家慈;先慈。
④由“慈爱”又引申为“佛教用语”。称佛、菩萨爱护众生,给予欢乐为慈。名词。《智度论》卷二十七:“大慈,与一切众生乐(大慈,就是给予一切众生欢乐);大悲,拔一切众生苦(大悲,就是除掉一切众生的苦难)。”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