强 qiáng 彊;金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金文左边是“弓”,这里指硬弓;右边是两个“田”间加了三横,本指疆界,这里表声。小篆与金文相似。“强”与“彊”本义不同。“强”本为虫名,指米中小黑虫。“强”无金文。后以“强”代“彊”。《说文》:“彊,弓有力也。从弓,畺声。”“强”的本义指“硬弓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硬弓。名词。《史记·绛侯周勃世家》:“勃以织薄曲为生(周勃平时以编织养蚕的器具作为职业),常为人吹箫给丧事(也常常替别人吹箫管奏挽歌来协助办理丧事),材官引强(又曾经担任能开硬弓的武官)。”
②由“硬弓”引申为“强壮”。形容词。《书·洪范》:“身其康强(这样,自身会康健强壮),子孙其逢(子孙会昌盛),吉(很吉利)。”现如:身强力壮;外强中干。
③由“强壮”引申为“强盛”、“势力大”。形容词。《左传·昭公五年》:“羊舌四族(羊舌氏四族),皆强家也(都是强盛的家族)。”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梁惠王曰(梁惠王对孟子说):‘晋国(我们晋国),天下莫强焉(是当今天下没有谁能比它强大的),叟之所知也(这一点您老人家当然是知道的)’。”现作“强盛”。如:强大。
④由“强盛”引申为“加强”、“增强”。动词。《荀子·天论》:“强本而节用(增强农业生产,节约费用),则天不能贫(上天便不能使人贫穷)。”
⑤由“强盛”又引申为“有余”、“略多”。形容词。《乐府诗集·木兰诗》:“策勋十二转(简册的勋位已升十二级),赏赐百千强(赏赐足有百千多)。”现如:四分之一强。
⑥由“有余”引申为“甚”、“程度高”。形容词。《韩非子·解老》:“故视强则目不明(所以,看东西看得太过分,那么眼睛的视力就会变坏),听甚则耳不聪(听声音听得太厉害,那么耳朵的听力就会衰退)。”现作“程度高”。如:他责任心很强。
⑦由“强盛”又引申为“优越”、“好”(多用于比较)。形容词或动词。《墨子·修身》:“故君子办事日强(因此,君子勉力事业日益优越),愿欲日逾(志愿日益远大),没壮日盛(功业日益兴盛)。”《史记·平原君虞卿列传》:“毛先生以三寸之舌(毛先生凭着三寸不烂的金舌),强于百万之师(真胜过百万军队)。”现作“好”。如:要强;他写的字比你强。
⑧由“强壮”又引申为“坚强”。形容词。《国语·晋语二》:“死不迁情(即使死也不转移自己的忠爱之情),强也(这是坚强)。”
⑨由“坚强”引申为“努力”、“竭力”。读作qiǎng。形容词。《荀子·宥坐》:“幼不能强学(幼年时不能努力地学习),老无以教之(老了,没有什么知识可以传授给别人),吾耻之(我感到这是耻辱)。”《战国策·赵策四》:“太后不肯(赵太后不同意),大臣强谏(大臣们竭力劝谏)。”
⑩由“竭力”引申为“勉强”。读作qiǎng。动词或形容词。《晏子春秋·内篇·问上》:“任人之长(任用人的长处),不强其短(不勉强他的短处),任人之工(任用人的擅长),不强其拙(不勉强他的拙劣)。此任人之大略也(这就是使用人的概要了)。”《战国策·赵策四》:“老臣今者殊不欲食(老臣近来很不想吃东西),乃自强步(就自己勉强走走),日三四里(每天走过三四里),少益耆食(才稍为增加了一点食欲)。”
⑪由“勉强”引申为“硬”、“强迫”。读作qiǎng。形容词或动词。《左传·成公二年》:二君弱(两位国君还没有成年),皆强冠之(都强迫行了冠礼)。”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秦王度之(秦王估计他这么坚决),终不可强夺(到底不可以硬抢),遂许斋五日(于是就同意斋戒五天)。”现如:强词夺理;强人所难。
⑫由“坚强”又引申为“倔强”、“固执”。读作jiàng。形容词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猛如虎(势猛如虎),很如羊(心狠如羊),贪如狼(性贪如狼),强不可使者(倔强而不听指挥的人),皆斩之(都斩首)!”现作“倔强”。如:你别强嘴。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