帝 dì 甲骨文
;金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甲骨文和金文,像一堆横七竖八的木柴,准备点燃以祭天,即褅祭。小篆作了较大变化,其下部讹变成“巾”。《甲骨文字典》:“像架木或束木燔以祭天之形,为褅之初文。后由祭天引申为天帝之帝及商王称号。”“帝”的本义是“褅祭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本义消亡。引申指天神。古人或宗教徒称宇宙的创造者和主宰者为帝。名词。《书·吕刑》:“上帝监民(天神考察苗民),罔有馨香德(没有芬芳的德政)。”《列子·汤问》:“操蛇之神闻之(操蛇之神听了愚公移山这件事),惧其不已也(生怕他们不停地挖下去),告之于帝(便向天帝报告)。”旧如:天帝;上帝;玉皇大帝。
②由“天神”引申指“君主”、“皇帝”。名词。《书·尧典》:“曰若稽古(查考往事),帝尧曰放勋(尧帝名叫放勋)。”诸葛亮《出师表》:“先帝创业未半(先皇帝创立统一天下的事业还没有完成一半),而中道崩殂(却在中途逝世)。”现如:三皇五帝。现引申指“帝国主义的简称”。如:反帝反霸。
③由“天神”又引申为“审谛”。动词。《后汉书·李云传》:“孔子曰(孔子说):‘帝者,谛也(帝是审谛)’。”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