集 jí 甲骨文
;金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甲骨文和金文上部是一只鸟;下部是“木”。合起来,表示鸟栖止在树上。小篆上部变作三只鸟。《说文》:“集,群鸟在木上也。从雥,从木。”“集”的本义是“鸟栖止在树上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鸟栖止在树上。后也指群鸟栖止在树上。动词。《诗·唐风·鸨羽》:“肃肃鸨羽(野雁飞起沙沙响),集于苞栩(飞来栖在栎树上)。”又《周南·葛覃》:“黄鸟于飞(黄鹂成群在飞翔),集于灌木(一起栖在灌木上)。”
②由“鸟栖止在树上”引申为一般的“栖息”、“停留”。动词。《国语·晋语二》:“人皆集于苑(人家栖息在花木丰茂的林苑),己独集于枯(唯独自己栖息在一枝枯枒)。”《聊斋志异·促织》:“旋见鸡伸颈摆扑(转眼看见鸡伸长脖子扑打着翅膀),临视(走近一看),则虫集冠上(原来小蟋蟀正停在鸡冠上),力叮不释(死叮住鸡冠不放)。”
③由“停留”引申为“依就”。动词。《诗·大雅·大明》:“天监在下(上天向下来监察),有命既集(天命随即迁就他)。”
④由“栖息”、“停留”又引申为“安定”、“和睦”。形容词。《史记·卫康叔世家》:“为武庚未集(又为了武庚的部属还未和谐安定),恐其有贼心(恐怕他怀有异心)。”
⑤由“安定”引申为“成就”。动词。《书·武成》:“惟九年(诸侯归附九年而卒),大统未集(大业没有完成),予小子其承厥志(我小子将继承他的意愿)。”《左传·成公二年》:“此车一人殿之(这辆车子一个人坐镇),可以集事(战事就可成功)。”
⑥由“鸟栖止在树上”又引申为“至”。动词。《淮南子·说山》:“雨之集不能霑(雨在降落的中途不能沾湿物体),待其止而能有濡(等它触及物体停止运动时才能有濡湿的本领)。”《国语·晋语一》:“多而骤立(虽说继承人多而且频繁地拥立),不其集亡(还不会因此导致灭亡)。”
⑦由“鸟栖止在树上”又引申为“聚集”、“会合”。动词。《书·胤征》:“乃季秋月朔(前些时候季秋月的朔日),辰弗集于房(日月不会合于房,〔出现日食〕)。”现作“聚集”。如:集合;集中;集思广益。
⑧由“聚集”引申为“众”。形容词。周宗建《议恢复河东疏》:“而三路之举(而三路兴兵),有十八万之集(有十八万之众)。”
⑨由“聚集”又引申为“掺杂”、“积累”。动词。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:“是集义所生者(因为它是由于正义日积月累而产生的),非义袭而取之也(而不是个别的正义行为可以从外面掠取它的)。”《论衡·对作》:“紫朱杂厕(紫色与朱红混杂在一起),瓦玉集糅(瓦块和宝玉夹杂在一堆)。”
⑩由“聚集”又引申指“宴会”。名词。《世说新语·言语》:“谢太傅寒雪日内集(谢安在寒冷下雪的日子,举行家宴)。”《晋书·杜预传》:“因宴集(因为宴会),醉卧斋中(醉卧在书斋里)。”
⑪由“聚集”又引申指“市场”或“市镇”。名词。《儒林外史》第二回:“山东兖州府汶上县有个乡村,叫做薛家集(镇)。这集(镇)上有百十来人家,都是务农为业。”现作“市场”。如:赶集。
⑫由“聚集”又引申指古代图书的“集部”。我国的经、史、子、集四部分类法,把诗文等作品列为集部。名词。《新唐书·艺文志》:“至唐始分为四类(到唐代开始,把图书分为四类),曰经、史、子、集(叫经部、史部、子部、集部)。”
⑬由“集部”引申指“汇辑单篇作品的书册”。名词。曹丕《与吴质书》:“顷撰其遗文(不久前编撰他的遗文),都为一集(总共作为一册)。”现如:诗集;画集;散文集;短篇小说集。
⑭由“汇辑单篇作品的书册”引申指“某些篇幅较多而分成若干部分的书籍中的一部分”或“本数较多而分为若干段落的影片、电视片中的一个段落”。名词。如:上集;下集;第一集;第二集。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