缄 jiān 緘;金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金文
是“咸”省,表声;
是“糸”,束絲形,这里指捆箱子的绳索。小篆把“糸”移到了左边,右边是“咸”。《说文》:“缄,束箧也。从糸,咸声。”“缄”的本义是“捆箱子的绳索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捆箱子的绳索。名词。《庄子·胠箧》:“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(为了对付撬箱子、掏口袋、开柜子的小偷而做防范准备),则必摄缄滕、固扃𫔎(必定要收紧绳结、加固插闩和锁钥),此世俗之所谓知也(这就是一般人所说的聪明作法)。”
②由“绳索”引申为“扎束”、“捆扎”。动词。《墨子·节葬下》:“昔者尧北教乎八狄(从前,唐尧去北方教导八狄),道死(在半路上死了),葬蛩之阴(葬在蛩山的北边),衣食三领(衣服只三件),榖木之棺(以很不好的楮木做成棺材),葛以缄之(用葛藤捆扎封口)。”
③由“捆扎”引申为“包封”、“包藏”、“闭口”。动词。《庄子·齐物论》:“其厌也如缄(他们心情压抑,好像被包封一样),以言其老洫也(这说明他们衰老颓败)。”元稹《酬乐天书怀见寄》:“万恨缄其中(万恨都包藏在这里面)。”《宋史·郑侠传》:“御史缄默不言(御史闭口沉默不说话)。”现如:缄默(闭口不言)。
④由“包封”引申指“书信”、“信函”。名词。白居易《初与元九别后忽梦见之》:“开缄见手扎(打开信函看见您的亲笔书信),一纸十三行(一页纸上书写了十三行)。”王禹侢《回襄阳周奉礼同年因题纸尾》:“两月劳君寄两缄(两月内就麻烦您寄了两封书信)。”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