益 yì 甲骨文
;金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甲骨文外部是一器皿,器皿里的小点代表水。连起来,像水盛满器皿快要溢出的样子。金文和小篆由甲骨文演变而来。李孝定《甲骨文字集释》按语:“益用为饶益、增益之义既久,而本义转晦,遂别制溢字……此字当以氾溢为本义。”“益”的本义是“水漫出器皿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本义消亡。引申为“水涨”。后作“溢”。动词。《吕氏春秋·察今》:“荆人欲袭宋(荆国人想偷袭宋国),使人先表澭水(派人先在澭水河上立木柱作标记)。澭水暴益(澭水突然猛涨),荆人弗知(荆国人不知道),循表而夜涉(沿着木柱标记夜晚涉水过河),溺死者千有余人(被淹死的有一千多人)。”
②由“水漫出器皿”又引申为“骄徼自满”。后作“溢”。形容词。《庄子·列御寇》:“故有貌愿而益(所以有的人貌似老实却内心骄傲自满),有长若不肖(有的人貌似长者却心术不正)。”
③由“水漫出器皿”又引申为“多”。形容词。《战国策·齐策三》:“可以令楚王亟入下东国(可以叫楚王尽快地进入下东国),可以益割于楚(可以多割地给楚王)。”
④由“水漫出器皿”又引申为“超过”。动词。《战国策·齐策一》:“臣请三言而已矣(请允许我说三句话罢了),益一言(超过一句),臣请烹(请烹我)。”
⑤由“水漫出器皿”又引申为“富裕”、“富足”。形容词。《吕氏春秋·贵当》:“其家必日益(他的家一定日益富裕),身必日荣矣(自身一定日益显荣),所谓吉人也(这是所谓的吉人)。”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:“七十子之徒(孔仲尼的七十个学生中),赐最为饶益(以子贡最富饶有钱)。”
⑥由“富裕”引申为“增加”。动词。《韩非子·定法》:“五年而秦不益一尺之地(经过五年而秦国没有增加一尺土地),乃城其陶邑之封(而他自己却扩大了他那陶邑的封地)。”现如:延年益寿。
⑦由“增加”引申为“扩大”。动词。《谷粱传·隐公七年》:“民众城小(百姓多,城邑小),则益城(就扩大城邑)。”
⑧由“增加”又引申为“助”、“补助”。动词。《战国策·秦策二》:“甘茂攻宜阳(甘茂带兵攻打宜阳),三鼓之而卒不上(三通战鼓过后士兵却不上前攻打)……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(于是拿出私人的钱币来补助国家的赏赐)。明日鼓之(第二日擂响战鼓),宜阳拔(攻下了宜阳)。”
⑨由“富裕”又引申为“利益”、“好处”。名词。《书·大禹谟》:“满招损(盈满招损害),谦受益(谦虚得好处),时乃天道(这是自然规律)。”现作“利益”。如:收益;获益。
⑩由“好处”引申为“有益”。动词。《论语·季氏》:“益者三友(三种朋友有益处),损者三友(三种朋友有害处)。友直(正直的朋友)、友谅(诚实的朋友)、友多闻(见闻广博的朋友),益矣(这是有益的)。”
⑪虚化作副词。相当于“更加”、“渐渐”。现作“更加”的,如:精益求精。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