突 tū 甲骨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甲骨文上部是“穴”,指洞穴;下部是一只犬。连起来像犬从洞中往外冲形。小篆仍是犬在穴中。《说文》:“突,犬从穴中暂出也。从犬在穴中。”“突”的本义是“狗从穴中突然窜出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狗从穴中突然窜出。动词。《说文·穴部》:“突,犬从穴中暂出也。”
②由“狗从穴中突然窜出”引申为“急冲”。动词。白居易《琵琶行》:“银瓶乍破水浆迸(忽然间又像银瓶破裂后水浆迸涌),铁骑突出刀枪鸣(琵琶声犹如带甲的骑兵正突破重围刀枪齐鸣)。”现如:突破;突围。
③由“狗从穴中突然窜出”又引申为“忽然”、“猝然”。副词。《易·离》:“突如其来如(突然杀来啊),无所容也(是说没有容身之地)。”现作“忽然”。如:突变;突然停止。
④由“狗从穴中突然窜出”又引申为“袭击”。动词。《墨子·备城门》:“今之世常所以攻者(当今世上常用的进攻方法是):临(积土成山,居高临下)、钩(用钩梯爬城)、冲(用冲梯攻城)、梯(用云梯攻城)、堙(填塞城壕)、水(决水淹城)、穴(挖隧道)、突(袭击)、空洞(在城墙上打洞)、蚁傅(像蚂蚁一样密集爬城)、辒(使用蒙上牛皮的辒车)、轩车(使用高耸的轩车)。”
⑤由“袭击”引申为“凌犯”、“触犯”。动词。《荀子·王霸》:“乱世不然(乱世不是这样),污漫突盗以先之(引导人民的是肮脏、散漫、欺凌、盗窃的行为),权谋倾覆以示之(暴露出来的是玩弄权术、阴谋颠覆的伎俩)。”
⑥由“触犯”引申为“冲撞”。动词。《续资治通鉴·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》:“金主出猎(金君出猎),遇奔鹿突之(遇上奔跑的鹿子冲撞着),坠马(从马上摔下来),呕血数日(吐血了好几天)。”
⑦由“袭击”又引申为“破”。动词。《左传·襄公二十五年》:“宵突陈城(夜里攻破陈国的城墙),遂入之(于是就进了城)。”
⑧古时没有烟囱,朝天的窗户兼作烟囱,烟从窗户冲(突)出去。后来有了烟囱,就称烟囱叫“突”或“烟突”。名词。《韩非子·喻老》:“千丈之隄以蝼蚁之穴溃(上千丈的长堤,因为蝼蛄和蚂蚁打的洞穴而溃决),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(上百尺的高房子,因为烟囱裂缝中迸出的火星而被烧毁)。”
⑨由“烟囱”引申为“凸出”、“鼓起”。形容词。《庄子·说剑》:“太子曰(太子说):‘然吾王所见剑士皆蓬头突鬓垂冠(不过父王所见到的击剑人,全都头发蓬乱、鬓毛突出、帽子低垂)’。”现引申为“超出”。如:突破过去的纪律。
⑩虚化作拟声词。《三侠五义》第九十三回:“说着话,他就突、突、突、突跑下山来。”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