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 lì 甲骨文
;金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甲骨文和金文,
表示人。下面加“一”,表示地面。连起来,像人正面站立在地上。《甲骨文字典》:“像人正面站立之形,一表所立之地。”小篆由甲文、金文变化而来。“立”的本义是“站立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站着、站立。动词。《论语·微子》:“子路拱而立(子路拱手站着。拱:拱手,表示敬意)。”《庄子·养生主》:“提刀而立(这时我提刀站立起来),为之四顾(愉快地四处看看),为之踌躇满志(高兴地来回走走,感到心满意足)。”现用作“站”。如:立正。
②由“站立”引申为“竖立”。动词。《荀子·君道》:“犹立枉木而求其景之直也(如同竖立曲木而要求曲木的影子直。景:同 ‘影’,影子)。”苏轼《石钟山记》:“大石侧立千尺(大岩石在旁边耸立着,约千尺高),如猛兽奇鬼(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怪的厉鬼),森然欲搏人(阴森森地想要扑打人)。”现作“竖立”。如:把伞立在门后。
③由“竖立”引申为“建立”、“设立”。动词。《战国策·齐策》:“愿请先王之祭器(希望您向齐王请求先王传下来的祭器),立宗庙于薛 (在薛这个地方建立祖宗的祠堂)。”旧如:立碑;立牌坊。现引申为“建树”、“制定”、“决定”。如:立功;立约;立志。
④由“建立”引申为“存在”、“生存”。动词。《荀子·富国》:“百里之国足以独立矣(方圆百里的国家,完全可以独自生存了)。”《资治通鉴·汉纪·建安十三年》:“孤与老贼势不两立(我同老贼曹操依情势不能同时存在),君言当击(您说应当抗击),甚与孤合(跟我的想法很相同)。”现作“存在”。如:独立自主。
⑤因“站立”含有站立的处所、位置意,由此引申为“登上帝王或诸侯的位置”。动词。《史记·秦本纪》:“庄襄王卒 (庄襄王死后),子政立 (庄襄王的儿子嬴政登上帝位) 是为秦始皇帝(嬴政称为秦国的始皇帝)。”
⑥由“登上帝王或诸侯位置”引申为“登上某一地位”或“使登上某一位置”。动词。《汉书·高帝纪》:“高祖乃立沛公(汉高祖刘邦于是登上沛公的地位)。”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项羽乃立章邯为雍王 (项羽于是使章邯登上雍王王位)。”
⑦虚化作副词。“立刻”、“马上”。现如:立即就来;立刻去做。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