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 běn 金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金文在木的根部加上圆点,指明它的意义是树根。小篆将圆点变成了一横。《说文》:“本,木下曰本。从木,一在其下。”“本”的本义指“树木的根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树木的根。引申指“树干” (一般“本”和“根”对举时,“本”指树的地上部分,根指树的地下部分)。名词。《国语·晋语》:“伐木不自其本(砍伐树木不从树的根部砍),必复生(一定会再生长出来)。”柳宗元《种树郭橐驼传》:“摇其本(摇动那树干),以观其疏密(来观察它埋得牢不牢)。”又引申指“树的干”或“草的茎”。如:木本植物;草本植物。
②由“树的根”引申为“根本”、“基础”、“主要的”。名词或形容词。《商君书·更法》:“讨正法之本(探讨立法的根本原则)。”贾谊《论贵粟疏》:“粟者(粮食),王者大用(是统治者的大事情),政之本务(政治方面的主要问题)。”现如:本末倒置。
③因农业十分重要,是立国的基础,所以古人把农业生产称作“本”。名词。《荀子·天论》:“强本而节用(加强农业生产,再厉行节约),则天不能贫(大自然就不会给你带来贫困)。”贾谊《论积贮疏》:“今背本而趋末(现在放弃农业而去从事工商业),食者甚众(消费的人增多),是天下之大残也(这是天下的大害)。”
④由“基础”引申为“掌握”。动词。《汉书·爱盎传》:“是时绛侯为太尉(这时绛侯做太尉),本兵柄(掌握兵权)。”
⑤由“根本”引申指“本钱”。名词。韩愈《柳子厚墓志铭》:“子本相侔(利息本钱相等了),则没为奴婢(就收为奴婢)。”现如:老本;够本儿。
⑥由“基础”引申指“底本”、“版本”。名词。文天祥《指南录后序》:“今存其本不忍废(现在保存的那稿本,不忍心把它废弃)。”《梦溪笔谈·技艺》:“已后典籍皆为版本(以后的典册书籍,都是刻版印的版本)。”现如:刻本;手抄本。
⑦由“版本”、“底本”引申为“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”。名词。如:修本;奏本。
⑧由“树木的根”引申为“根源”、“来源”。名词。《韩非子·有度》:“奸邪之臣安利不以为功 (奸邪的臣子不凭功劳就获得利禄),则奸臣进矣(奸臣也就爬上去了),此亡之本也(这就是亡国的根源)。”
⑨由“根源”、“来源”引申为“本来的”、“原来的”。名词。萧统《文选·序》:“变其本而加厉(改变了他原来的而更加严重)。”后引申为“本来”。副词。表示事实原先就是那样。李白《庐山谣》:“我本楚狂人(我原来是楚国的放荡不羁的人),狂歌笑孔丘(不受拘束地歌唱和笑话孔子)。”李密《陈情表》:“本图宦达(本来只想做官显达),不矜名节(不想拿隐逸的名节来骄矜自负)。”现作“本来”。如:本心;本意。
⑩由“原来的”引申为“自己”、“自己方面”。代词。如:本人;本工厂;本校定于三月一日开学。
⑪由“自己”、“自己方面”引申为“现今的”。形容词。如:本年;本月;本季度。
⑫由“根源”引申为“根据”、“按照”。介词。柳宗元《驳复仇议》:“本情以正褒贬(根据情理来正定褒贬)。”现如:本着上级的指示去做。
⑬由“根据”、“按照”引申为“究”、“察究”。动词。《论语·子张》:“本之则无(察究他们的学术基础却没有),如之何 (怎样可以呢)?”
⑭由“树木的根”引申指“有血缘关系的嫡系子孙”。名词。《诗·大雅·文王》:“文王孙子(文王子子孙孙),本支百世(本支相传百代强)。”
⑮树木的“根”含有“数量”意,由此引申为“窝”、“株”、“棵”、“份”。量词。贾思勰《齐民要术·种薤》:“率七八枝为一本(大致七八支为一窝)。”方苞《狱中杂记》:“是无难(这没有困难),别具本章(另外写一份奏章)。”现如:一本书;两本画;三本戏等。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