计 jì 計;金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金文左边是“言”,右边是“十”。合起来,“言”有“十”,表示计数。小篆与金文相似。《说文》:“计,会也,算也。从言,从十。”“计”的本义是“计算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计算。动词。《左传·昭公三十二年》:“己丑(十四日),士弥牟营成周(士弥牟为成周的工程制订方案),计丈数(计算长度),揣高卑(估计高低)。”现如:不计其数。
②由“计算”引申为“合计”。表示几个方面的数字算在一起。副词。《论衡·论死》:“计今人数不若死者多(总计当今的人数不如死了的人多)。”
③由“计算”又引申为“估计”。动词。《契丹国志·太宗本纪下》:“复拥八万余骑南下(重新带领八万多骑兵南下),计来夕当至(估计明晚就会来到)。”
④由“计算”又引申为“谋划”、“商量”。动词。《战国策·赵策四》:“左师公曰(左师公说):‘父母之爱子(父母疼爱儿女),则为之计深远(那就是替他们作长远打算)。’”《史记·管蔡世家》:“昭侯私许(蔡昭侯私自答应),不与大夫计(并没有和大夫商量)。”现如:先计划一下。
⑤由“谋划”引申为“计谋”。名词。《孙子·计》:“将听吾计(如果您能接受我的计谋),用之必胜(任用我领兵作战一定胜利),留之(我就留下);将不听吾计(如果您不接受我的计谋),用之必败(用我领兵作战一定失败),去之(我就离去)。”现如:计策;妙计;百年大计。
⑥由“谋划”又引申为“考察”。动词。《管子·八观》:“视其耕耘(察看他的耕耘),计其农事(考察他的农事活动情况),而饥饱之国可以知也(这个国家是饥是饱便可以知晓了)。”
⑦由“考察”引申特指“考核官吏”。动词。《春秋繁露·考功名》:“前后三考而绌陟(前后经三次考核而决定贬升),命之曰计(就叫做考核官吏)。”
⑧由“计算”又引申为“计簿”。即记载户口、垦田、钱粮出入之数的簿册。名词。《韩非子·难工》:“李克治中山(李克治理中山),苦陉令上计而入多(苦陉县县令年终上报计簿而收入很多)。”
⑨由“计簿”引申为“经济开支”。名词。《韩非子·难言》:“家计小谈(谈论家庭经济开支小事),以具数言(把具体的事情一一列举),则见以为陋(就被认为是浅陋而没有见识)。”现如:家计;国计民生。
⑩由“计算”现引申为“测量或计算时间、度数等的仪器”。名词。如:温度计;晴雨计。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