裘 qiú 甲骨文
;金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甲骨文像一件皮衣形,上部两侧缺口处是衣袖,下部是皮衣朝外的毛。金文变得繁化了,外面是“衣”,“衣”内添了一个“求”字表声。小篆由金文演变而来。《说文》:“裘,皮衣也。从衣,求声。”“裘”的本义是“皮衣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皮衣。名词。《诗·小雅·都人士》:“彼都人士(那个都城的人士),狐裘黄黄(狐皮裘衣黄闪闪亮)。”《后汉书·严光传》:“有一男子(有一个男子),披羊裘(披着羊皮衣),钩泽中(在池塘中钓鱼)。”现如:裘衣;集腋成裘。
②由“皮衣”引申为“穿上皮衣”。动词。《礼记·月令》:“孟冬之月(孟冬十月)……是月也(这个月),天子始裘(君王开始穿裘皮衣服)。”韩愈《原道》:“夏葛而冬裘(夏天穿麻衣而冬天穿皮衣)。”
③由“皮衣”又引申指“古代制皮工匠的一种”。名词。《周礼·考工记·序》:“攻皮之工(做皮革的工匠):函、鲍、、韦、裘(有函、鲍、、韦、裘四种)。”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