斯 sī 金文;小篆

【字形及本义】金文左边是“其”,表声;右边是“斤”,本是斧类砍木工具,这里指用斧劈开。小篆与金文相似。《说文》:“斯,折也。从斤,其声。”“斯”的本义是“劈开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劈开、砍。动词。《诗·陈风·墓门》:“墓门有棘(墓门旁边有荆棘),斧以斯之(挥动斧头砍掉它)。”
②由“劈开”引申为“离”、“离开”。动词。《列子·黄帝》:“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(华胥氏之国在弇州西面),台州之北(台州的北面),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(不知道离齐国有几千几万里)。”
③借作代词。相当于“这”、“这个”、“这里”。《论语·颜渊》:“逼不得已而去(如果迫不得已,非去掉什么不可),于斯三者何先(那么,在这三项中,首先去掉哪一项)?”又《雍也》:“斯人也而有斯疾也(这个人哪,竟然有了这种病)。”又《子罕》:“有美玉于斯(有块美玉在这里)。”
④虚化作副词、连词、语气词、助词。相当于“全都”;“就”、“那么……就”;“呢”、“呵”;“的”、“是”、“然”等。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