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:

 

形义

之 zhī 甲骨文;金文;小篆

【字形及本义】

甲骨文和金文像一足放在起点线上的形状,用以表示从这里向前行去。《常用汉字详解字典》:“即趾,表脚。下面一横表地面,意思是脚离开原地前进。”小篆下面的一横讹变得看不出地面形了。“之”的本义是“到某处去”。

【字义演释】

①到、往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(项伯于是连夜奔到刘邦军中),私见张良(私自会见张良)。”又《李将军列传》:“大军不知所之(大军不知道李广到哪里去了),故弗从(所以没有跟随他)。”

②由“到”引申为“至”、“直到”。动词。《诗·鄘风·柏舟》:“之死矢靡它(我直到死都发誓不心怀他意)。”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汉军荥阳(汉军驻军在荥阳),筑甬道属之河(修筑一条甬道连接至黄河),以取敖仓粟(以运输敖仓的粮食)。”

③由“到”引申为“是”、“为”。动词。《战国策·魏策·一》:“若以臣之有功(如果你认为我是有功劳),臣何力之有乎 (我有什么功劳呢)?”《荀子·解蔽》:“故《道经》曰(所以《道经》上说):‘人心之危(人心为危),道心之微 (道心为微)。’”

④因“到”、“往”的主动者是人,所以“之”后来引申作代词,既表示人称关系,又在语法上起着重要的作用。

①指代人或事物的名词。a.他称代词。译为“他(们)”、“它 (们)”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(项王于是怀疑范增跟汉王有私通关系),稍夺之权(便逐渐削夺他的权力)。”《孟子·尽心下》:“有众逐虎(有许多人追一只老虎),虎负嵎(老虎背靠着山角),莫之敢撄(没有人敢去迫近它)。”又:《告子上》:“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(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),一日暴之(一天晒它),十日寒之(十天冻它),未有能生者也(也没有能够生长的)。”《孙子兵法·谋攻》:“故用兵之法 (所以用兵的方法),十则围之(有十倍〔于敌人〕的绝对优势兵力,就要四面包围他们),五则攻之(有五倍〔于敌人〕的优势兵力,就要进攻他们)。” b.第一人称代词,相当于“我”、“自己”。《荀子·王霸》:“取天下者 (取得天下),非负其土地而从之之谓也(不是说别人背负土地来归顺自己),道足以壹人而已矣 (而是说治国之道足以统一百姓罢了)。”柳宗元《捕蛇者说》:“君将哀而生之乎(你是可怜我,想让我活下去吗)?” c.第二人称代词。译为“你”。《左传·宣公二年》:“谏而不入(劝说如果不采纳),则莫之继也(就没有谁替你了)。”《管子·七法》:“罚有罪(惩罚有罪的诸侯),赏有功(奖赏有功的诸侯),则天下从之矣 (那么天下诸侯就都会跟你走了)。”《汉书·蒯通传》:“窃闵公之将死(我可怜你快要死了),故吊之(所以来吊唁你)。” d.虚用,不指代具体事物。如:久而久之。

②指示代词。a.相当于“这”、“这样”、“这些”、“这里”、“这件事”、“这种东西”。《列子·汤问》:“操蛇之神闻之(操蛇的山神听到了这件事),惧其不已也(害怕他们不停止),告之于帝(就向天帝报告了这事)。”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七十者衣帛食肉 (七十岁以上的人穿丝绵衣吃肉羹),黎民不饥不寒(老百姓不挨饿不受冻),然而不王者(像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),未之有也(从来没有这种事情)。”柳宗元《捕蛇者说》:“故为之说(所以写了这文章),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(是想等那调查民情的人得到它)。”《梦溪笔谈·技艺》:“板印书籍(刻版印刷书籍),唐人尚未盛为之(唐朝人还没有广泛采用这种工艺)。” b.相当于“那”、“那样”、“那些”、“那里”、“那种事”、“那个东西”。《荀子·王霸》:“之所与为之者(那些和他从事政治的),之人则举义士也(那些人则都是信义之士)。”《老子·十三章》:“得之若惊(得到那个东西好像受惊一样),失之若惊(失去那个东西也好像受惊一样),是谓宠辱若惊(这就叫做受宠受辱都像受了惊一样)。”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:“请京(姜氏要求分封到京城),使居之(郑庄公便让共叔段居住在那里)。” c.相当于“焉”不译。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:“渊深而鱼生之(河水深了鱼儿自然就产生),山深而兽往之(山岳深了,野兽自然就栖息)。”

⑤虚化作副词、连词、介词、助词。相当于“已经”、“就”; “和”、“而”、“但”、“如果”; “对于”; “的”、“得”等。
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
随便看

 

汉字字形字义大全集共收录1228个汉字字形字义解释词条,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,是语文学习的好帮手。

 

Copyright © 2004-2024 Newdu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更新时间:2025/4/20 7:44:2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