诛 zhū 誅 ;金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金文左边是“朱”,表声;右边是“戈”,表示用武力诛杀。小篆变成左边是“言”,表示用语言声讨。《广雅·释诂一》:“诛,杀也。”“诛”的本义是“杀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杀、杀死。动词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残贼之人(凡是残贼一类的人),谓之一夫(叫做独夫)。闻诛一夫纣矣(我只听说周武王诛杀了独夫商纣),未闻弑君也(而没有听说过是以臣子身份杀死君王)。”晁错《贤良文学对策》:“害民者诛(残害人民的人就杀死他)。”现如:诛戮;伏诛。
②由“杀死”引申为“除去”、“铲除”。动词。《楚辞·卜居》:“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(应该努力耕作除草助苗),将游大人以成名乎(还是游说诸侯求取名爵)?”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诛乱除害(铲除造反作乱的人,为天下除去祸害),兴利致富(兴起利益,为人民招来福祉)。”
③由“杀”又引申为“讨伐”动词。《荀子·议兵》:“王者有诛而无战(实行王道的军队,只有讨伐不义,而没有所谓攻打)。”《韩非子·外储说右上》:“尧不听(尧不听从他),举兵而诛杀鲧于羽山之郊(起兵讨伐鲧,并把他杀死在羽山的郊外)。”
④由“讨伐”引申为“惩罚”。动词。《荀子·富国》:“诛而不赏(只用惩罚,没有奖赏)则勤励之民不劝(勤奋的人就得不到鼓励);诛赏不类(惩罚奖赏不恰当),则下疑俗险而百姓不一(那就人民疑惑,习俗险恶,百姓就不会团结一致)。”
⑤由“惩罚”引申为“指责”、“责备”。动词。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朽木不可雕也(腐烂的木头雕刻不得),粪土之墙不可杇也(粪土似的墙壁粉刷不得);于予与何诛(对于宰于么,不值得责备呀)。”现如:口诛笔伐。
⑥由“责备”引申为“责求”、“索取”。动词。《左传·庄公八年》:“公惧(齐侯害怕),队于车(从车上掉下来)。伤足(伤了脚),丧履(掉了鞋)。反(回去以后),诛履于徒人费(责求徒人费找鞋)。弗得(费找不着),鞭之(齐侯就鞭打他),见血(打得见到鲜血)。”
⑦由“指责”又引申为“记述”。动词。《墨子·耕柱》:“吾以为古之善者则诛之(我认为,对古代善的就阐述),今之善者则作之(对当今善的就创作),欲善之益多也(愿善的能增多)。”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