敏 mǐn 甲骨文
;金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甲骨文左边是“每”,即“母”头上加笄饰;右边是“又”(手)。合起来,用手理发饰笄,表示动作快速。金文由甲骨文演变而来。小篆将“又”变作“攴”,隶变作“文”。《说文》:“敏,疾也。从攴,每声。”“敏”的本义是“疾速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疾速。形容词。《诗·小雅·甫田》:“曾孙不怒(曾孙喜欢不发怒),农夫克敏(农夫种粮好又快)。”《论语·里仁》:“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(君子言语要谨慎迟钝,工作要勤劳敏捷)。”现如:敏捷;灵敏;神经过敏。
②由“疾速”引申为“聪慧”。形容词。《论语·颜渊》:“回虽不敏(我虽不聪慧),请事斯语矣(也要实行您的话)。”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我虽不敏(我虽然不聪明),请尝试之(但还是不妨试试看)。”
③由“聪慧”引申为“勤勉”。形容词。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敏而好学(他勤奋好学习),不耻下问(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),是以谓之文也(所以用‘文’字做他的谥号)。”又《述而》:“子曰(孔子说):‘我非生而知之者(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),好古(而是爱好古代文化),敏以求之者也(勤奋去求得来的人)。’”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