朕 zhèn 甲骨文
;金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甲骨文左上是“舟”,右下是双手持竿。合起来是双手持竿撑船形。金文与甲骨文相似。小篆右边讹变成双手举“火”。隶变时,左边变作“月”,右边变作“关”。段玉裁《说文解字注·舟部》:“按,朕在舟部,其解当曰舟缝。戴先生曰:舟之缝理曰朕,故札续之缝亦谓之朕。本训舟缝,引申为凡缝之称。”“朕”的本义为“舟缝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舟缝。引申泛指“缝隙”。名词。《周礼·考工记·函人》:“凡察草之道(观察草甲的要领是):眡其钻空(看看连缀草片穿线的针孔),欲其惌也(愈小愈好);眡其里(看看草片里子),欲其易也(以修治润滑细致为佳);眡其朕(看看缝合的甲缝),欲其直也(一定要顺直)。”
②由“舟缝”引申为“形迹”、“预兆”。名词。《庄子·应帝王》:“体尽无穷(潜心地体验真源而且永不休止),而游无朕(自由自在地游乐而不留踪迹)”谭嗣同《致刘淞芙书一》:“博奥渊懿(博大玄妙渊深美好),莫测其朕(没有人预知其征兆)。”
③借作代词。表示第一人称,相当于“我”、“我的”。《书·皋陶谟》:“皋陶曰(皋陶说):‘朕言惠可底行(我的话可以得到实行吗)?’”《诗·大雅·抑》:“莫扪朕舌(没人扪住我舌头),言不可逝矣(语言滑出难收哟)!”
④由“我”引申为“皇帝的自称”。自秦始皇始。代词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臣等昧死上尊号(臣等冒死呈上尊号),王为‘泰皇’(王称为‘泰皇’),命为制(天子之命称为‘制’),令为‘诏’(天子之令称为‘诏’),天子自称曰‘朕’(天子自称叫‘朕’)。”又:“朕为始皇帝(我叫始皇帝)。”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