朔 shuò 金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金文右上面是“月”,指月亮;月下是“屰”,“屰”的甲骨文作
,像倒人形。合起来,月亮像人倒转一样,从月终走出,回复如初,表示夏历每月初一的月相。小篆变成左边是“屰”,右边是“月”。《说文》:“朔,月一日始苏也。从月,屰声。”“朔”的本义是“月相名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月相名。名词。夏历每月初一,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,跟太阳同时出没,地球上看不到月光,这种月相叫朔。《说文·月部》:“朔,月一日始苏也。”
②由“月相名”引申指“夏历每月初一日”、“朔日”。名词。《左传·桓公十七年》:“冬十月朔(冬,十月初一日),日有食之(日食)。”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朝菌不知晦朔(清晨的菌类不懂得什么是三十初一),蟪蛄不识春秋(寒蝉也不懂得什么是春秋),此小年也(这是因为短寿)。”
③借指“北方”。名词。《书·尧典》:“申命和叔(又命令和叔),宅朔方,曰幽都(住在北方幽都)。”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