围 wéi 圍;甲骨文
;金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甲骨文两边是“止”,即“脚”; 中间是“囗”,指城墙。合起来表示人围守城墙。金文在外面再加“囗”。小篆由金文演变而来。《说文》:“围,守也。从囗,韋声。”“围”的本义是“防守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防守。动词。《公羊传·庄公十年》:“围不言战(用兵防守城池,不谈打仗的事)。”
②由“防守”引申为“包围”。动词。《孙子·谋攻》:“故用兵之法(根据用兵规律),十则围之(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,就包围歼灭敌人)。”现如:围困;解围。
③由“包围”引申为“环绕”。动词。《庄子·则阳》:“斯则析之(用这样的道理来加以推断和分析),精至于无伦(精妙达到了无与伦比),大至于不可围 (浩大达到了不可环绕)。”现如:围巾;围墙。
④由“环绕”引申为“四周”、“周边” (多指周边的长度)。名词。《周礼·考工记·凫氏》:“以其钲之长为之角长 (以钲长作为角长),以其角长为之围(以角长作为它的周长),参分其围,去一以为衡围 (以角的周长的三分之二作为衡的周长)。”
⑤由“围”的“四周”引申用作量词。指“两臂合抱的圆周长,或两手大拇指与食指合拢的圆周长”。《庄子·人间世》:“匠石之齐 (匠人石去齐国),至于曲辕(来到曲辕这个地方),见栎社树(看见一棵被世人当作神社的栎树),其大蔽数千牛 (这棵栎树树冠大到可以遮蔽数千头牛),絜之百围(用绳子绕着量一量树干,足有百抱粗)。”旧如:树大十围;腰大十围。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