垂 chuí 甲骨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甲骨文像枝叶果实下垂的样子。小篆仍像枝叶垂形。后来,小篆下部加“土”,作
,指边疆,即“陲”的本字。《说文》:“垂,远边也。”即“陲”义。“垂”的本义是“自上缒下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自上缒下,东西一头挂下来。动词。《易·系辞下》:“黄帝、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(黄帝、尧、舜〔能遵循变通的原理,所以不必奔波辛劳〕垂着衣裳,就使天下太平)。”《聊斋志异·促织》:“入其舍(她走了进去),则密室垂帘(里面是间阴暗的屋子,垂挂着帘幕)。”现如:垂杨柳;垂钓;垂手可得。
②由“自上缒下”引申为“流下”、“滴下”。动词。《战国策·燕策三》:“高渐离击筑(高渐离击筑),荆轲和而歌(荆轲和着筑声唱了起来),为变徵之声(唱的是变征的悲调),士皆垂泪涕泣(人们都流泪哭泣)。”现如:垂涎;垂涎欲滴。
③由“流下”引申为“留传”。动词。《书·蔡仲之命》:“尔乃迈迹自身(你要使自身迈步前进),克勤无怠(能够勤劳不怠),以垂宪乃后(把模范行为留传给你的后代)。”《荀子·王霸》:“名垂乎后世(声名留传于后世)。”现如:名垂千古;永垂不朽。
④由“自上缒下”又引申为“低”、“低下”。形容词或动词。《庄子·说剑》:“蓬头突鬓(蓬草似的头,两鬓毛发翘起),垂冠(低下的帽子),曼胡之缨(帽带粗而没有纹理)。”杜甫《旅夜书怀》:“星垂平野阔(群星低垂,平野显得更加空阔),月涌大江流(水中明月,随着大江起伏涌流)。”
⑤由“低下”引申为“临近”、“将及”。介词。《后汉书·隗嚣传》:“吾年垂四十(我的年龄将近四十),在兵中十岁(在军队里有十年)。”杜甫《垂老别》:“四郊未宁静(天下没有太平),垂老不得安(临近老死也不得心安)。”现如:垂暮之年;功败垂成。
⑥由“自上缒下”又引申作敬辞,表示对方高于自己。《越绝书·外传纪策志》:“寡人垂意听子之言(我诚心听您的话)。”曹植《求通亲表》:“愿陛下沛然垂诏(希望皇上降重地下达诏书)。”白居易《答崔侍郎书》:“垂问以鄙况(蒙你下问我的情况)。”现如:垂询;垂念。
⑦借指“边疆”、“边际”。名词。《荀子·臣道》:“边境之臣处(有封疆大臣驻守边疆),则疆垂不丧(边疆国土就不会丧失)。”元稹《酬乐天》:“愿为云与雨(愿作云和雨),会和天之垂(会合在天的边际)。”
⑧由“边疆”引申为“边”、“旁边”。名词。王粲《咏史》:“妻子当门泣(妻子当着门哭泣),兄弟哭路垂(兄弟哭泣在路边)。”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