诈 zhà 詐;金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金文左边是“言”,指说话,这里指说话骗人;右边是“乍”表声。小篆由金文演变而来。《说文》:“诈,欺也。从言,乍声。”“诈”的本义是“欺骗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欺骗。动词。《左传·宣公十五年》:“我无尔诈(我不骗你),尔无我虞(你不欺我)。”《史记·楚世家》:“楚王怒曰(楚王很生气地说):‘秦诈我而又强要我以地(秦王欺骗我,又强要我的土地)’。”现如:欺诈;诈骗;诈财。
②由“欺骗”引申为“作假”、“假装”。动词。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:“将军纪信乃乘王驾(将军纪信,坐了汉王的车),诈为汉王(假装为汉王),诳楚(以骗楚兵),楚皆呼万岁(楚兵以为汉王出降,都高呼万岁)。”又《陈涉世家》:“乃诈称公子扶苏、项燕(于是就冒充是公子扶苏、项燕的队伍),从民欲也(这是顺从人民的心愿)。”现如:诈病;诈死。
③由“装假”引申为“体面”、“俊俏”。形容词。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三本第三折:“打扮的身子儿诈(俏)。”郑廷玉《看钱奴买冤家债主》:“马儿上扭捏着身子儿诈(俏)。”
④由“欺骗”又引申为“诡诈”,指用兵奇诡多变以诱惑敌人作出错误判断的一种战术。名词。《孙子·军争》:“故用兵以诈立(所以用兵靠诡诈立威),以利动(依利益行动),以分合为变者也(把分散与集中作为变化的手段)。”
⑤由“诡诈”引申为“用语言试探,诱使对方露真情”。动词。《红楼梦》第九十九回:“谁不知道李太爷是能事的!把我一诈,就嚇毛了!”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