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:

 

形义

子  甲骨文;金文;小篆

【字形及本义】

甲骨文、金文和小篆都像两只小手上下活动,下肢裹在襁褓里的幼儿形。其头部比较大,这正合于婴儿的特点。《甲骨文字典》:“像幼儿在襁褓中两臂舞动,上像其头形,因像幼儿在襁褓中,故其下仅见一微曲之直画而不见其两胫。”“子”的本义指“婴儿”。

【字义演释】

①婴儿。名词。《荀子·劝学》:“干、越、夷、貉之子 (干、越、夷、貉等族的婴儿),生而同声(生下来哭叫的声音都相同),长而易俗(长大后各自的习惯却不一样)。”现引申为“幼小的”。形容词。如:子鸡、子姜。

②由“婴儿”引申指“儿子”或“女儿” (古时的“子”兼指儿、女)。名词。《论语·公冶长》:“以其子妻之(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)。”《战国策·越策》:“鬼侯有子而好(鬼侯有个女儿很漂亮)。”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:“吾闻二世少子也(我听说秦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)。”现专指“儿子”。如:父子;独生子;子女。

③因婴儿是受成人保护和喜爱的,由此引申为“爱”、“像对子女一样地爱护”。动词。《礼记·礼运》:“人不独亲其亲 (人不只亲爱自己的父母),不独子其子(不单爱护自己的孩子)。”

④借为爵位名。“子爵”。五等爵的第四等。名词。《礼记·王制》:“王者之制禄爵(君王制定的俸禄和爵位),公侯伯子男凡五等(有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共五等)。”

⑤由“子爵”引申为“男子的通称”。代词。《论语·季氏》:“陈亢问于伯鱼曰 (陈亢向孔子的儿子伯鱼问道):‘子亦有异闻乎(您在老师那儿,也得着与众不同的传授吗)?’”

⑥由“男子”引申专指“有德的人”。如:孔子;墨子;老子;季文子;荀子;韩非子。

⑦由“有德的人”引申为“先生”、“老师”。名词。《论语·学而》:“子曰(老师孔丘说):‘巧言令色(花言巧语,伪善的面貌),鲜矣仁(这种人少仁德)。’”《墨子·公输》:“子墨子亦曰(老师墨子也说道):‘吾知子之所以距我(我也知道您会怎样对付我),吾不言(但我不说出来)。’”

⑧由“男子的通称”又引申指“人”。名词。《诗·邶风·匏有苦叶》:“招招舟子(船夫摇船下小舟),人涉卬否(别人过河我不走)。”《红楼梦》五十五回:“我们并不敢欺蔽主子。如今主子是娇客。”

⑨由“人”引申作代词。表示第二人称,相当于“你”或“您”。《韩非子·难势》:“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(用您的矛去刺穿您的盾,怎么样呢)?”

⑩由“婴儿”又引申为“动物的幼儿”。名词。《论语·雍也》:“犁牛之子(耕牛的幼儿),骍且角(长着赤色的毛,整齐的角)。”《后汉书·班超传》:“不入虎穴(不进老虎洞),焉得虎子(怎么能捉到老虎的幼崽)。”

⑪由“动物幼儿”引申为“动物的卵”。名词。《中国谚语资料·一般谚语》:“一萝鸡子打下地,没有一个是好的。”

⑫由“婴儿”又引申为“植物的果实或种子”。名词。杜甫《少年行》诗:“江花结子已无多(江花结的种子已不多了)。”现如:桃子;李子;瓜子;松子;菜子。

⑬由“婴儿”又引申为“细小的物件”。名词。如:子弹;石子;算盘子。

⑭由“细小的物件”引申为“轻的货币”。《拾雅·释器上》:“钱谓之泉,亦谓之圆,亦谓之刀,亦谓之币;重曰母,轻曰子;钱背曰幕。玉马皮帛亦谓之币”。

⑮由“货币”引申为“利益”、“利息”。名词。韩愈《柳子厚墓志铭》:“子本相侔(利息和本钱相等了),则没为奴婢(就没收成为奴婢)。”

⑯借作“地支的第一位”。即:子、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戍、亥的“子”。用以计时。如:子时。

⑰虚化作副词、连词、助词。相当于“只”;“虽”或词缀。现作构词后缀。a. 加在名词之后。如:桌子;椅子;板子;树子;孩子;裤子;刀子;本子。b.加在形容词之后。如:胖子;矮子;瞎子;乱子。c. 加在量词之后。如:两下子;一辈子;几帮子;几棍子;那阵子。d. 用于动词之后,构成名词或名词性词组。《封神演义》第十二回:“你往那里耍子,便去这半日?”
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
随便看

 

汉字字形字义大全集共收录1228个汉字字形字义解释词条,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,是语文学习的好帮手。

 

Copyright © 2004-2024 Newdu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更新时间:2025/4/20 19:27:1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