反 fǎn 甲骨文
;金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甲骨文左上是“厂”,指崖;“厂”下是“又(手)”。合起来,用手推崖,表示“推倒”、“推翻”。金文和小篆与甲骨文相似。《说文》:“反,覆也。从又、厂。反形。”“反”的本义是“翻转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翻转。动词。《诗·周南·关雎》:“悠哉悠哉(想她念她真难忘),辗转反侧(翻来覆去天不亮)。”现如:易如反掌。
②由“翻转”引申为“掉转”、“掉转头”。动词。《史记·齐太公世家》:“纣师败绩(商纣军队溃败)。纣反登鹿台 (纣王掉转头登上鹿台),遂追斩纣(被追兵斩杀)。”
③由“掉转”引申为“颠倒的”、“方向相背的”。与“正的”相对。形容词。《易·说封》:“其于稼也(对于庄稼作物),为反生(播下去先向下扎根,然后再相反地向上萌芽生长)。”现如:反比例;反作用;放反了。
④由“方向相背的”引申为“不同”。形容词。《吕氏春秋·察今》:“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 (所以天下有七十一圣),其法皆不同 (他们的法令都不同),非务相反也(并不是故意要不同),时势异也(只是时势不同的缘故)。”现如:反常。
⑤由“方向相背的”又引申为“违背”、“违反”。动词。《商君书·更法》:“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(这样看来,那么违反古代法度的人不一定就可以否定),循礼者未足多是也(而遵循古代礼制的人也不值得赞扬肯定)。”
⑥由“违反”引申为“背叛”、“反抗”。动词。《吕氏春秋·古乐》:“成王立(成王立为天子),殷民反 (殷的遗民反叛),王命周公践伐之(成王命令周公去消灭他们)。”现如:官逼民反。又引申为“反对”。如:反浪费;反贪污;反腐败;反帝反封建。
⑦由“反抗”引申为“报复”。动词。《左传·昭公二十年》:“是宗为戮(这一个家族被杀戮),而欲反其仇(而想要报复私仇),不可从也(不能听他的)。”
⑧由“违背”又引申为“反省”。动词。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:“自反而不缩(自己反省自己亏不亏理),虽褐宽博(〔如果亏理〕对方虽是贫贱的人),吾不惴焉(我也不能让他害怕)。”
⑨由“颠倒”又引申为“纠正错案”、“平反”。动词。《史记·平准书》:“杜周治之(由杜周审理),狱少反者(这些案件很少有得到平反的)。”现如:平反。
⑩由“掉转”又引申为“返回”。同“返”。动词。《论语·子罕》:“吾自卫反鲁(我从卫国返回鲁国),然后乐正 (才把音乐的篇章整理出来)。”现如:反攻。
⑪由“返回”引申为“送还”、“归还”。动词。《左传·宣公五年》:“冬(冬天)来(〔高固和子叔姬〕前来),反马焉(这是为了履行送还马这一礼节)。”
⑫由“返回”又引申为“重复”。形容词。《论语·述而》:“子与人歌而善(孔子同别人唱歌,如果唱得好),必使反之(一定请他重复一遍)。”
⑬由“重复”引申为“类推”。动词。《论语·述而》:“举一隅(教给他东方),不以三隅反(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、南、北三方),则不复也(便不再教化他了)。”
⑭虚化作副词。“反而”。《晏子春秋·内篇·杂下》:“王笑曰(楚王笑笑说):‘圣人非所与熙也(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),寡人反取病焉 (我反而自讨没趣了)。’”现如:我一劝,他反生气了。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