域 yù 甲骨文
;金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甲骨文是一“或”字。吴大澂《说文古籀补》:“或,古国字,从戈守口,象城有外垣。”金文由甲骨文演变而来。小篆或体左边加“土”。《说文》:“或,邦也。从口,从戈以守一。一,地也。域,或又从土。”刘心源《奇觚》:“《说文》或、域皆国字,后人分用。”“域”的本义是“邦国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邦国。名词。《诗·商颂·玄鸟》:“古帝命武汤(天命威武我成汤),正域彼四方(正那邦国治四方)。”骆宾王《代李敬业讨武后檄》:“请看今日之域中(请看今日的国中),竟是谁家之天下(究竟是谁家的天下)。”
②由“邦国”引申为“区域”。在一定疆界内的地方。名词。《周礼·地官·大司徒》:“以天下土地之图(用绘制了天下土地的地图),周知九州地域广轮之数(即可以全部知道九州地区面积的大小)。”现如:疆域;领域;海域;流域;域外。
③由“区域”引申为“范围”、“境界”。名词。《庄子·德充符》:“和而不唱(又总是附和他人而从没有首倡什么),知不出乎四域(他的才智也超不出他所生活的四境。”《世说新语·赏誉》:“江思悛思怀所通(江思悛所通晓的学问),不翅儒域(不仅仅限于儒家范围)。”
④由“邦国”又引申为“居处”。动词。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:“故曰(所以说):域民不以封疆之界(居住人民不一定要靠国家的界线),固国不以出谿之险(保卫国家不一定要依赖高山大河的险阻),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(威服天下不一定要依赖武器的锋利)。”
⑤由“居处”引申指“墓地”。名词。《诗·唐风·葛生》:“葛生蒙棘(葛藤缠得枣树低),蔹蔓于域(墓地蔹草绿萋萋)。”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