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:

 

形义

义  義;甲骨文;金文;小篆

【字形及本义】

甲骨文上部是“羊”,指祭牲;下部是“我”,为兵器。连起来表示祭祀的仪礼。金文和小篆由甲骨文演变而来。《说文》:“羲,己之威仪也。从我羊。”“义”的本义是仪礼的“仪”。

【字义演释】

①仪,礼仪、法度。名词。《尚书大传》:“尚考太室之义(尚书考察祭太室的礼仪)。”《左传·襄公三十年》:“女待人(大闺女应当等保姆),妇义事也(媳妇可以按法度而行,不必等待保姆)。”

②由“礼仪”引申为“公正合宜的道德、行为或道理”。读作yì。名词。《左传·隐公元年》:“多行不义(做多了不合宜的行为),必自毙(必然自己摔跤子)。”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今人有大功而击之(现在人家立了大功而去打他),不义也(是不合道理的)。”现如:见义勇为。

③由“公正”、“合宜”引申为“正派”。读作yì。形容词。《荀子·大略》:“义(正派),理也(是合理的),故行(所以能够实行)。”

④由“正派”引申为“善”。读作yì。形容词。《老子》第十九章:“绝仁弃义(抛弃仁德,丢开善理),民复孝慈(百姓将回到孝慈)。”

⑤由“善”引申为“利益”。读作yì。名词。《左传·昭公三十一年》:“是故君子动则思礼(因此,君子行动就想着礼),行则思义(办事就想着利益),不为利回 (不做图利而背礼的事),不为义疚(不做不合于利益而内疚的事)。”

⑥由“善”又引申为“公益性的”、“为某种公益事业而举办的”。读作yì。形容词。洪迈《容斋随笔》卷八:“与众共之曰义 (与百姓共有的叫义),义仓、义社、义田、义学、义役、义井之类是也(义仓、义社、义田、义学、义役、义井这类公益性的就是义)。”现如:义举;义演。

⑦由“正派”又引申为“伦理的原则”。读作yì。名词。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:“其为气也(同时,它作为一种气),配义与道 (需要和伦理的原则、道理相配合),无是(不这样),馁也(它就没有力量)。”

⑧由“公正合宜的道德行为”又引申为“殉难”、“死节”。读作yì。动词。《宋史·忠义传五·尹谷》:“尹务实,男子也(尹务实真是个大丈夫),先我就义矣 (在我之先就殉难了)。”现如:英勇就义。

⑨由“殉难”引申为“有气节的”。读作yì。形容词。《伯夷列传》:“太公曰(姜太公说):‘此义人也(这是有气节的人啊)!’抉而去之(于是把他们搀扶开去)。”现引申为“感情上的联系”。现如:情义。

⑩由“有气节的”引申为“禽兽中有正义行为的”。读作yì。形容词。洪迈《容斋随笔》卷八:“禽兽之贤则有义犬、义乌、义鹰、义鹘(禽兽中有正义行为的就有义犬、义乌、义鹰、义鹘)。”

⑪由“有气节的”又引申为“名义上的”。读作yì。形容词。洪迈《容斋随笔》卷八:“自外入而非正者曰义(从外面来的,不是真正本身所有的叫义)。义父、义儿、义兄弟、义服之类是也(像义父、义儿、义兄弟、义服这些名义上的就是)。”现引申为“人工制造的”。如:义齿;义肢。

⑫由“公正合宜的道德、行为或道理”又引申为“意义”、“意思”。读作yì。名词。《晋书·王隐传》:“文体混漫 (文体杂乱),义不可解 (意义不可理解)。”现用作“意义”、“意思”。如:定义;字义、歧义。
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
随便看

 

汉字字形字义大全集共收录1228个汉字字形字义解释词条,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,是语文学习的好帮手。

 

Copyright © 2004-2024 Newdu.com All Rights Reserved
更新时间:2025/4/20 7:44:2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