采 cǎi 甲骨文
;金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甲骨文上面是手爪,下面是长着树叶的树。整个字像用手采摘树叶形。金文下面只有脱光了叶子的树枝,失去了原有的树叶。小篆由甲骨文、金文变化而来。《说文》:“采,捋取也;从木,从爪”。“采”的本义是“用手摘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用手摘、摘取。动词。《诗·周南·关雎》:“参差荇菜(长短不齐的荇菜),左右采之(从左从右摘取它)。”陶潜《采菊》:“采菊东篱下(在东篱下摘取菊花)。”现如:采茶;采桑;采莲。
②由“摘取”引申为“选择”、“采取”。动词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采上古帝位号(选择上古时候帝王的称号),号曰皇帝(称作皇帝)。”现如:采矿;采用。
③由“摘取”又引申为“收集”(这个意义后来写作“採”)。动词。《汉书·艺文志》:“古有采诗之官(古时候设置有收集诗歌的官员)。”
④同音相借,借“采”作“彩”。“彩色”、“色彩”(这个意义后来均写作“彩”,不用“采”)。名词。《荀子·正论》:“衣被则服五采(衣着则穿有多种彩色的)。”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皆为龙虎(都是龙虎之气),成五采(呈现出多种色彩),此天子气也(这是天子的云气啊)!”
⑤由“彩色”引申指“彩色的丝织品”、“彩色的东西”(这个意义后来写作“綵”)。名词。晁错《论贵粟疏》:“衣必文采(穿的都是有花纹的彩色丝织品),食必梁肉(吃的都是肥美的肉食)。”《汉书·货殖传》:“文采千匹(有花纹的彩色丝织品千匹)。”
⑥由“彩色”又引申指“文章的文采和辞藻”。名词。《文心雕龙·情采》:“圣贤书辞(圣贤的著作),总称文章(都叫文章),非采而何(那不是具有文采么)?”又:“繁采寡情(堆砌辞藻,缺乏思想感情的文章),味之必厌(读起来一定使人厌烦)。”
⑦由物的“彩色”引申指人的“神色、神态、颜色”。名词。李白《白马篇》:“酒后竟风采(饮酒以后比风度神采),三杯弄宝刀(喝罢三杯酒后舞弄宝刀)。”《汉书·王莽传》:“莽色厉而言方(王莽神色严肃而言语正直),欲有所为(想有所作为),微见风采(稍微显露出了些表情和颜色)。”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