皮 pí 金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金文左边的“
”像一把长柄平头铲刀,刀柄上的“
”表示铲起的东西,即皮;下部是手。合起来表示用刀铲剥兽皮。小篆保留了“手”,铲刀已发生讹变。《说文》:“剥取兽革者谓之皮。”“皮”的本义是“剥兽皮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剥兽皮。引申泛指“剥(皮)”。动词。《战国策·韩策二》:“因自皮面抉眼(于是聂政自己剥下脸上的皮,挖出眼睛),自屠出肠 (自己剖腹,流出了肠子),遂以死(很快就死去了)。”
②由“剥兽皮”引申指“兽皮”。名词。《左传·僖公十四年》:“皮之不存(连皮都没有了),毛将安傅(皮上的毛又依附在哪里呢)?”现如:牛皮;猪皮;羊皮。又引申指“用兽皮制成的”。如:皮鞋;皮箱;皮大衣。又引申为“植物表面的一层组织”。如:树皮;桑皮。
③由“兽皮”引申为“裘衣”。名词。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昔者大王居邠(从前太王古公亶父居住在邠地),狄人侵之(北方狄族人侵犯他们),事之以皮币 (古公用裘衣、锦帛去贡奉他们),不得免焉(仍然不能使他们满足)。”
④由“兽皮”又引申为“物体的表面”、“表面现象”。名词。《史记·郦食其传》:“以目皮相(只用眼睛从表面上观察一个人),恐失天下之能士(恐怕您常会失去天下贤能的人)。”现如:地皮。又引申为“包在外面的东西”。如:包皮;封皮。
⑤由“物体的表面”现引申为“薄片状的东西”。名词。如:铅皮;铁皮;粉皮;海蜇皮。又引申为“某些有韧性的制成品”,特指“橡胶制成品”。如:皮纸;皮球;皮筋。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