逐 zhú 甲骨文
;金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甲骨文上部是一头猪(豕)或犬,下部是一只脚趾头朝上的脚(止)。脚向猪或犬走去,表示追赶。商承祚《殷虚文字类编》:“此字或从豕、或从犬、或从兔、从鹿,从止,像兽走圹而人追之,故不限何兽。”金文在左下方增加了行动符号“彳”。小篆将“彳”和“止”变成“辵”。《说文》:“逐,追也。从辵,从豚省。”“逐”的本义是“追逐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追逐、追赶。动词。《左传·庄公十年》:“下视其辙(〔曹刿〕下车细看齐军的车轮印),登轼而望之(然后登上车前横板远望),曰(说):‘可矣(可以了)。’遂逐齐师(就追赶齐军)。”《商君书·定分》:“一兔走(一只兔子狂奔),百人逐之(一百人追逐)。”现如:追逐残敌;追奔逐北。
②由“追逐”引申为“驱逐”、“放逐”。动词。《楚辞·九章·哀郢》:“信非吾罪而弃逐兮(我确实无罪而遭到放逐啊),何日夜而忘之(日日夜夜心中实在难忘)!”《史记·李斯列传》:“不问可否(不问是非),不论曲直(不论好坏),非秦者去(只要不是秦国人就不用),为客者逐(做客卿的就驱逐)。”
③由“追逐”又引申为“追求”、“寻求”。动词。《易·睽》:“丧马勿逐(失掉了马,不必去寻找),自复(它自己会回来)。”李白《赠江夏韦太守良宰》:“误逐世间乐(错误的追求世间乐)。”
④由“追逐”又引申为“竞争”、“争先”。动词。《左传·昭公元年》:“自无令王(自从没有英明的天子以后),诸侯逐进(诸侯争相扩张),狎主齐盟(交替主持结盟)。”《韩非子·五蠹》:“上古竞于道德(上古时代人们主要是在道德上竞赛高低),中世逐于智谋(中古时代人们主要是在智谋上角逐优劣),当今争于气力(时到如今人们主要在力量上较量强弱)。”
⑤由“追逐”又引申为“随”、“跟随”。动词。《史记·匈奴列传》:“而单于之庭直代、云中(单于的王庭,一直到代郡、云中郡),各有分地(各自都有自己管辖的地盘),逐水草移徙(跟随有水草的地方而迁移)。”
⑥由“跟随”引申为“流荡”。形容词。《荀子·儒效》:“故《风》之所以为不逐者(所以《国风》之为诗,是因为它不是放荡的作品),取是以节之也(它所选取的诗篇是有节制的)。”
⑦由“跟随”又引申为“依次”、“挨着次序”。方式介词。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始皇闻之(秦始皇听到这事),遣御史逐问(派遣御史挨家审问),莫服(没有人认罪)。”现如:逐日;逐字;逐句;逐步;逐渐提高。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