逆 mì 甲骨文
;金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甲骨文上部像一个脚朝上,头朝下的人形;左下部是“止”,即脚。合起来人倒行,表示倒。金文变成左边是“彳”,表行;右边是一个倒人形。小篆由甲、金文演变而来。隶变作逆。罗振玉《增订殷虚书契考释》:“
为倒人形,与逆字同意。”“逆”的本义是“倒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倒。与“顺”相对。形容词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当尧之时(当尧帝在位时),水逆行(洪水倒流),泛滥于中国(在全国到处泛滥)。”《水经注·江水》:“水逆流百余里(河水倒流百多里)。”现如:逆风;逆水;逆境。
②由“倒”引申指“星向西运行”。动词。《汉书·天文志》:“天文以东行为顺(天文以星向东运行叫顺),西行为逆(星向西运行叫逆)。”
③由“倒”引申为“颠倒”。动词。《左传·文公二年》:“大事于大庙(在太庙祭祀),跻僖公(升僖公的神位〔在闵公之上〕),逆祀也(这是颠倒顺序的祭祀)。”
①由“倒”又引申为“违背”、“不顺从”。动词。《书·太甲下》:“有言逆于汝心(有些话不顺从你的心意),必求诸道(一定要从道义上来考求)。”《诗·鲁颂·泮水》:“既克淮夷(既已克服了淮夷),孔淑不逆(淮夷迁善愿服从)。”现如:忠言逆耳。
⑤由“不顺从”引申为“抗拒”。动词。《战国策·齐策三》:“韩、魏、赵、楚之志(韩国、魏国、赵国、楚国的意思),恐秦兼天下而臣其君(是害怕秦国兼并天下而使它们的君主称臣),故专兵一志以逆秦(所以专意用兵抗拒秦国)。”
⑥由“不顺从”又引申为“叛乱”、“背叛”。动词。《礼记·仲尼燕居》:“勇而不中礼,谓之逆(勇敢而不合于礼,就叫做逆乱)。”文天祥《指南录后序》:“予自度不得脱(我自己估计无法脱险),则直前诟虏帅失信(就直接上前骂元军统帅失掉信用),数吕师孟叔侄为逆(列举吕师孟叔侄的背叛罪行)。”现如:叛逆;逆贼。
⑦由“背叛”引申为“迎击”、“迎战”。动词。《孙子·军争》:“故用兵之法(所以用兵的法则),高陵勿向(敌在高处,不可仰攻),背邱勿逆(敌依邱山下来求战,不可迎击)。”
⑧由“迎击”引申为“迎接”。动词。《书·顾命》:“逆子钊于南门之外(在南门外迎接太子钊)。”《左传·成公十四年》:“宣公如齐逆女(宣伯去到齐国迎接齐女)。”
⑨由“迎击”又引申为“迎受”、“承受”。动词。《书·禹贡》:“又北(又向北),播为九河(分成九条支流),同为逆河(再会合后成一条承受河),入于海(流进大海)。”
⑩由“承受”引申为“接受”。动词。《仪礼·聘礼》:“众介皆逆命(众战士都接受了命令),不辞(没有推辞)。”《左传·昭公二十五年》:“有司逆命(官吏去颁受处理夜姑的命令),公之使速杀之(公之让他快点杀了夜姑)。”
⑪由“违背”又引申为“预料”、“猜度”。动词。《易·说卦》:“是故(所以说),《易》(《易经》),逆数也(是追溯以往,推测未来)。”周立波《山乡巨变·区上》:“我们还不能逆(预)料,各乡会发生什么事情。”
⑫由“违背”又引申为“乖于常理”。形容词。《荀子·非十二指》:“行辟而坚(行为邪僻又顽固不化),饰非而好(粉饰罪过而十分巧妙),玩奸而泽(玩弄奸计而又圆滑),言辩而逆(能说会道而又违反常理),古之大禁也(这是古代社会特别禁止的)。”现如:倒行逆施。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