磬 qìng 甲骨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甲骨文像手拿槌敲击磬形。古时的磬,是由较为特殊的石片制成,击之可以发出声音。用不同的石片制成不同的磬,可以发出较为动听的复杂音响,它是古代的一种乐器。小篆在下部加石,表示磬属石质。《说文》:“磬,乐石也。从石殸殸,象悬虚(jù)之形,殳击之”。“磬”的本义指古代的“一种石制的敲击乐器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石制的敲击乐器。名词。《论语·宪问》:“子击磬于卫(孔子在卫国,一天正在敲着磬时),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(有个挑着草筐子的汉子恰从门前走过),曰(便说道):‘有心哉,击磬乎(这个磬敲击得很有深意啊)!’”
②由“石制的敲击乐器”引申泛指寺院中“和尚敲打的铜铁铸的鸣器”。名词。卢纶《宿室陵寺》:“古塔荒台出禁墙(矗立的古塔荒台高出禁墙),磬声初尽漏声长(和尚敲打铜铸鸣器的声音刚完,而滴水计时器的滴答声却还长久响着)。”
③因挂“磬”的架子是呈直角弯曲形,所以又引申指“人大弯腰像磬架”之状,表示十分恭敬。动词。《史记·滑稽列传》:“西门豹簪笔磬折(西门豹恭敬地弯着腰),向河立待良久(站立在河边等待了很久)。”
④磬是悬挂在磬架上击打的,因而又引申为“悬而缢杀之”。《礼记·文王世子》:“公族其有死罪(公子犯有死罪),则磬于甸之(那么在郊外悬而缢杀之)。”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