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 mù 甲骨文
;金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甲骨文外边轮廓像眼眶,里面像瞳孔,整个像一只眼睛。金文与甲骨文相似。小篆把它竖写并线条化了,瞳孔部分变成中间的两横。《说文》:“目,人眼,象形。”“目”的本义是“眼睛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眼睛。名词。《荀子·劝学》:“目不能两视而明 (眼睛不能同时看清楚两件事物),耳不能两听而聪 (耳朵不能同时听明白两个声音)。”现如:目光;耳目。
②由“眼睛”引申为“看”、“注视”。动词。《史记·陈涉世家》:“旦日 (第二天),卒中往往语(士兵中间到处议论),皆指目陈胜(都指着注视着陈胜)。”现如:目不转睛。
③由“看”引申为“递眼色”。动词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范增数目项王(范增多次向项王递眼色),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(并先后三次举起所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羽杀掉刘邦)。”
④由“看”又引申为“以目表示愤懑”。动词。《国语·周语上》:“国人莫敢言(百姓不敢再议论王的过失),道路以目 (相遇于道路,只能彼此用眼睛表示愤懑)。”
⑤由“看”又引申为“看待”动词。黄宗羲《柳敬亭传》:“军中亦不敢以说书目敬亭(军中将士也不敢以说书艺人看待柳敬亭)。”
⑥由“眼睛”又引申为“眼力”。名词。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不知子都之姣者(不知道子都漂亮的人),无目者也(那简直是没有眼力的人)。”
⑦因眼睛似孔眼,所以又引申为“网眼”。名词。《韩非子·外储说右下》:“善张网者(善于张网捕鱼的人),引其纲(拉渔网的纲绳),若一一摄万目而后得(如果逐一去拉那成千上万的网眼以后才去抓鱼),则是劳而难(那么即使很劳累,也难以捕到鱼)。”现如:纲举目张。
⑧由“网眼”引申为“条目”。名词。《论语·颜渊》:“颜渊曰(颜渊说):‘请问其目 (请问实施仁的条目)。’”
⑨由“条目”引申为“目录”。名词。鲁迅《且介亭杂文·随便翻翻》:“留心过学者所开的书目,结果都不满意。”
⑩由“条目”又引申为“名目”。名词。顾炎武《天下郡国利病书·福建·土田》:“土田之目有二(土田的名目有两种),曰官田 (一叫官田),曰民田 (一叫民田)。”
⑪由“名目”引申指“称”、“称呼”。动词。《文心雕龙·总术》:“别目两名 (至于称作‘笔’和 ‘文’两种名称),自近代耳(这是近代才有的)。”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