纳 nà 納;金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金文“
”是“内”,表示收藏。古文字“入”、“内”、“纳”相通。小篆左边加“糸”。《玉篇·糸部》:“纳,内也。”“纳”的本义是“收藏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收藏。动词。《诗·豳风·七月》:“九月筑场圃(九月筑好晒谷场),十月纳禾稼(十月晒干收进仓)。”《书·金縢》:“公归(周公回去),乃纳册于金縢之匮中(把册书收藏在金属束着的匣子中)。”
②由“收藏”引申为“接收”。动词。《庄子·刻意》:“吹呴呼吸(嘘唏呼吸),吐故纳新(吐却胸中浊气;吸收清新空气)。”《韩非子·说林上》:“温人之周(有个温邑的人到东周国国都雒邑去),周不纳客(当时东周国不接收外客入境)。”现如:接纳。
③由“接收”引申为“交纳”、“贡献”。动词。《书·禹贡》:“百里赋纳总(离国都最近的一百里缴纳连杆的禾),二百里纳铚(二百里的缴纳禾穗),三百里纳秸服(三百里的缴纳带稃的谷)。”《聊斋志异·促织》:“成妻纳钱案上(成名的妻子献钱于供案上),焚拜如前人(像前面的人一样焚香跪拜)。”现作“交纳”。如:纳税;交纳公粮。
④由“接收”又引申指“娶妻”、“招婿”。动词。《易·蒙》:“包蒙吉(丈夫能够包容),纳妇吉(所以娶妻吉祥)。”曾慥《类说·牵丝得女》:“郭元振少美丰姿(郭元振年轻美貌容态潇洒),宰相张嘉真欲纳为婿(宰相张嘉真想招为女婿)。”
⑤由“收藏”又引申为“接受”、“采纳”。动词。《左传·文公十六年》:“诸侯谁纳我(诸侯谁肯容纳我)?”诸葛亮《出师表》:“陛下亦宜自谋(陛下也应该自己思考谋划),以咨诹善道(来询问治国的好方法),察纳雅言(审查和采纳正大的言论)。”现作“接受”。如:采纳。
⑥由“收藏”又引申为“放进”、“使进入”。动词。马中锡《中山狼传》:“前虞跋胡(从前面装担心踩着下巴肉),后恐疐尾(从后面装恐怕压着尾巴),三纳之而未克(几次放进它,可是都没成功)。”《聊斋志异·促织》:“因出己虫(因而拿出自己的蟋蟀),纳比笼中(放进比试蟋蟀的笼里)。”现作“放进”。如:出纳。
⑦借作“粗缝”、“补缀”。动词。《论衡·程材》:“纳缕之工(缝补破衣服的工匠),不能织锦(不能纺织锦缎)。”现引申为“密密地缝”。如:纳鞋底。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