童 tóng 金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金文上部是“辛”,指刑刀;中间是“目”,指眼睛;下部是“东”,表声。合起来,刑刀刺眼,表示“童”是奴隶。小篆省去中间“目”,下部加“土”。隶变后上部作“立”,下部作“里”。《说文》:“童,男有辠曰奴,奴曰童。女曰妾。从,重省声。”“童”的本义指“男奴隶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男奴隶。名词。《易·旅》:“旅即次(旅行中最安定的时刻,是投宿在旅舍中),怀其资(最能心安的,是带有充足的旅费),得童仆贞(最可靠的,是有忠实的奴仆)。”
②由“男奴隶”引申泛指“奴仆”和专指“未成年的奴仆”。名词。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:“富至童千人(富的人家竟养奴仆达到千人之多)。”李密《陈情表》:“外无期、功强近之亲(外面没有至亲的亲族和勉强亲近的亲戚),内无应门五尺之童(家里没有五尺高的应门奴仆)。”旧如:家童;书童。
③由“未成年奴仆”引申指“小孩”。名词。《诗·卫风·芄兰》:“芄兰之支(柔弱蔓生芄兰枝),童子佩觿(儿童佩戴象牙锥)。”《孟子·尽心上》:“孩提之童(两三岁的儿童),无不知爱其亲者(没有谁不知道爱自己的父母的)。”现如:儿童;童谣。
④因小孩的见识不多,所以由“小孩”又引申为“愚昧”、“浅陋”。形容词。《国语·晋语四》:“聋聩不可使听(耳聋的人不能用他的耳朵听),童昏不可使谋(愚昧无知的人不必请他筹划计谋)。”
⑤由“小孩”用在畜类,引申指“牛羊未长角”或“无角者”。形容词或名词。童。”《易·大畜》:“童牛之牿(没有长角的小牛,又装有防止触人的横木),元吉(所以大吉)。”《诗·大雅·抑》:“彼童而角(没角羊崽装有角),实虹小子(实际败坏了小子)。”
⑥由“男奴隶”又引申为“顶秃”。动词。韩愈《进学解》:“头童齿豁(头顶的头发已掉光了,牙也残缺了),竟死何裨(居然去死,有什么补益)!”
⑦由“顶秃”引申指“山无草木”或“草木伐光”。动词。《管子·侈靡》:“山不童而用瞻(那时山上的林木不用采伐光,人们就够用);泽不弊而养足(河中的水产还未打捞完,人们就够吃)。”《荀子·王制》:“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(所以山林不被砍光而百姓有多余的木材)。”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