直 zhí 甲骨文
;金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甲骨文上面是竖线,下部是“目”,合起来表示眼睛直视。金文在竖线上加一圆点,左下部加“𠃊”。小篆由金文演变而来。《说文》:“直,正见也。从𠃊,从十,从目。”“直”的本义是“直视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直视。动词。《说文·𠃊部》:“直,正视也。”
②由“直视”引申为“不弯曲”。与“曲”相对。形容词。《诗·大雅·緜》:“俾立室家(命令他们建家室),其绳则直(施工绳索不弯曲)。”《荀子·劝学》:“故木受绳则直(所以,木材经过墨斗画线加工后就不弯曲了),金就砺则利(金属刀剑经过磨刀石磨过之后就锋利了)。”现如:直线。
③由“不弯曲”引申为“端正”。形容词。《礼记·玉藻》:“足容重(举足要缓慢稳重),手容恭(举手高而且正),目容端(目不斜视),口容止(口不妄动),声容静(保持寂静),头容直(头不倾顾)。”
④由“不弯曲”又引申为“伸”、“挺直”。动词。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且夫枉尺而直导者(况且你所说的折弯一尺,伸展八尺的意思),以利言也(完全是从利益考虑的)。”现如:直起腰来。
⑤由“挺直”引申为“竖”。与“横”相对。形容词。《山海经·大荒北经》:“有神(章屋山有一神人),人面蛇身而赤(人面,蛇身,红色),直目正乘(竖目正坐)。”现引申指“汉字自上往下写的笔形(|)”名词。如:“十”字是一横一直。
⑥由“挺直”又引申为“僵硬”。形容词。杜甫《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》:“霜平衣带断(途遇严霜,偏偏衣带又断),指直不得结(手指冻僵了,断带也结不起来)。”
⑦由“伸”又引申为“申雪”(冤狱)。动词。《聊斋志异·红玉》:“生大哭(冯相如大哭),抱于兴词(抱着儿子上县衙门告状)。上至督抚(上告到督抚),讼几遍(诉讼了多次),卒不得直(终不得申雪冤情)。”
⑧由“不弯曲”又引申为“正”、“合乎正义的”。形容词。《左传·僖公二十八年》:“师直为壮(出兵作战,合乎正义就气壮),曲为老(不合乎正义就气衰),岂在久乎(哪里在于在外边时间的长久呢)?”现如:是非曲直;理直气壮。
⑨由“不弯曲”又引申指为人“正直”、“耿直”、“刚直”。形容词。《论语·卫灵公》:“子曰(孔子说):‘直哉史鱼(好一个刚直不屈的史鱼)!邦有道,如矢(政治清明也像箭一样直),邦无道,如矢(政治黑暗也像箭一样直)’。”现作“耿直”。如:直爽;直言。
⑩由“正直”引申指“正直的人”。名词。《论语·为政》:“举直错诸枉(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,放在邪曲的人之上),则民服(百姓就服从了);举枉错诸直(若是把那邪曲的人提拔出来,放在正直的人之上),则民不服(百姓就会不服从)。”
⑪由“直视”又引申为“对着”、“面对”。动词。《史记·樗里子甘茂列传》:“未央宫在其西(未央宫在它的西面),武库正直基墓(储藏军械的府库正对着他的坟墓)。”《汉书·刑法志》:“魏之武卒(魏国的士兵),不可以直秦之锐士(不可用来面对秦国的精兵)。”
⑫由“面对”引申为“遇”、“碰着”。动词。《汉书·酷吏传·宁成》:“无直宁成之怒(不要碰着宁成生气)。”汤显祖《南柯记·宫训》:“管教他灵山会里直着个有缘人(管教他在灵山会里遇到个有缘人)。”
⑬由“面对”又引申为“值班”、“侍卫”。动词。《晋书·羊祜传》:“悉统宿卫(率领全部在宫禁中值班的警卫),入直殿中(进入殿中侍卫)。”《金史·哀宗纪上》:“日二人直(每天两人值班),备顾问(准备皇上顾问)。”
⑭虚化作副词。相当于“径直”、“一直”、“直接”;“只”、“不过”;特地、故意;“竟然”等。现作“径直”的,如:直达客车;直通北京。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