步 bù 甲骨文
;金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甲骨文和金文像两脚一前一后交替走路的形状,表示行走。古代的一步,是指先后跨出两只脚;跨一只脚叫“跬”,也称半步。小篆下面是反“止”。《说文》:“步,行也”。“步”的本义指“行走”、“步行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行走、走路,特指“慢慢地走”。动词。《战国策·赵策四》:“老臣今者殊不欲食(我近来胃口很不好),乃至强步(于是自己勉强散散步)。”现如:步人后尘。
②由“行走”引申为“脚步”、“步伐”。名词。张衡《东京赋》:“驾步不乱(马的脚步不乱。驾:指驾车的马)。”现如:稳步前进。
③由“行走”又引申为“地步”、“境地”。名词。如:他要努力学习,肯定不会落到这一步。
④因“行走”含有“行走的距离”意,因此引申为“长度单位”。举足两次为一步(周代以八尺为步,秦代以六尺为步。举足两次正好相当于六尺),三百步为一里。量词。《荀子·劝学》:“故不积跬步(所以没有一步半步的积累。跬:kuǐ,半步),无以至千里(就不能达到千里那么远)。”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“舆六尺(舆车有六尺长),六尺为步(六尺长叫步。)”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