狂 kuáng 甲骨文
;金文
;小篆
【字形及本义】甲骨文左边“
”是“往”,表声;右边是一只犬,这里指疯狗。金文将“犬”移到了左边。小篆由金文演变而来。《说文》:“狂,狾犬也。从犬。声。”“狂”的本义指“疯狗”。
【字义演释】
①疯狗。名词。《说文·犬部》:“狂,狾犬也。”
②由“疯狗”引申为“狗发疯”。动词。《晋书·五行志》:“旱岁 (干旱之年),犬多狂死(不少的犬发疯死去)。”
③由“狗发疯”引申指人“精神失常”、“疯癫”。动词。《老子》第十二章:“五味令人口爽(鲜美的食物,使人口爽);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(跑马打猎,使人精神失常)。”《素问·宣明五气论》:“邪入于阳则狂(邪气侵阳就会疯癫)。”现如:疯狂;癫狂;发狂。
④由“精神失常”引申为“痴呆”。《韩非子·解老》:“目不能决黑白之色则谓之盲(眼睛不能判断黑白的颜色就叫眼瞎),耳不能别清浊之声则谓之聋(耳朵不能辨别清亮悠扬和粗重凝浊的声音就叫做耳聋),心不能审得失之地则谓之狂(脑子不能审察成功与失败的根源就叫做痴呆)。”
⑤由“精神失常”,又引申为“傲慢”、“狂妄”。形容词。《书·洪范》:“曰咎征(君王行为坏的征兆),曰狂(一叫傲慢),恒雨若 (就像久雨的愁人); 曰僭(一叫不信),恒旸若(就像久晴的愁人)。”《论语·阳货》:“好刚不好学(爱刚强,却不爱学问),其蔽也狂(那种弊病就是狂妄)。”现作“狂妄”。如:轻狂。
⑥由“精神失常”又引申为“放纵”、“纵情地”。形容词。《论语·阳货》:“古之狂也肆(古代的行为放纵的人肆意直言),今之狂也荡(现在的行为放纵的人便放荡不羁了)。”现作“纵情地”。如:狂欢;狂笑;狂言。
⑦由“精神失常”又引申为“气势猛烈”。形容词。梅尧臣《观博阳山火》:“十月原野枯(十月的原野草木凋枯),连山起狂烧(博阳山不断燃起了猛烈的山火)。”现如:狂奔;狂飙;狂澜。
【字义发展图示】
